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04:09

  本文关键词: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 全日制工程硕士 胜任力 实习绩效 专业实践


【摘要】: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已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设立的初衷就是引导专硕形成重视实践的意识,增强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成果进行测评,如何优化全日制工硕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成为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梳理现有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是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发展难点进行了解析,但对于如何量化测评该群体的培养质量,并且探究其他相关变量与其能力素质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为匮乏。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是复杂且漫长的任务,影响因素多、变动大,整个过程不仅要求校方全力支持,实践单位积极配合,也需要全日制工硕自身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引入胜任力理论,定义了工程硕士胜任力的概念,对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工程硕士胜任力及实习绩效关系提出假设,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华南理工大学769名参与过专业实践的在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为调查对象,实证研究了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工程硕士胜任力、工程硕士实习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了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对工程硕士胜任力、工程硕士实习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程硕士胜任力对其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工程硕士胜任力在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之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管理启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工程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适用于全日制工硕的胜任力模型及量表,提供了可以衡量工程硕士胜任能力的工具,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通过采集到的一手数据,利用实证方法研究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工程硕士胜任力、工程硕士实习绩效间的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肯定了校外导师的积极作用,探索出校外导师-工程硕士师徒关系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校外导师指导行为 全日制工程硕士 胜任力 实习绩效 专业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4;G6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21
  • 1.2.1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研究综述13-16
  • 1.2.2 工程硕士胜任力研究综述16-19
  • 1.2.3 实习绩效研究综述19-21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21-24
  • 1.3.1 研究目标21
  • 1.3.2 研究内容21-22
  • 1.3.3 研究方法22-23
  • 1.3.4 技术路线23-24
  • 1.4 研究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25-34
  • 2.1 研究模型25
  • 2.2 研究假设25-30
  • 2.2.1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关系25-27
  • 2.2.2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胜任力的关系27-28
  • 2.2.3 工程硕士胜任力与实习绩效的关系研究28
  • 2.2.4 工程硕士胜任力在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硕实习绩效间的中介作用28-30
  • 2.3 问卷设计30
  • 2.4 变量测量及来源30-33
  • 2.4.1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的测量30-31
  • 2.4.2 工程硕士胜任力的测量31-33
  • 2.4.3 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测量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4-71
  • 3.1 问卷量表预测试34-40
  • 3.1.1 预测试样本描述34
  • 3.1.2 预测试分析方法34-35
  • 3.1.3 预测试分析结果35-40
  •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40-43
  • 3.3 变量正态性检验43-44
  • 3.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44-50
  • 3.4.1 量表的信度分析44-46
  • 3.4.2 量表的效度分析46-50
  • 3.5 控制变量分析50-54
  • 3.5.1 不同性别分组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影响50-51
  • 3.5.2 不同年龄分组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影响51
  • 3.5.3 不同本科学校类型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影响51
  • 3.5.4 不同在职工作经历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影响51
  • 3.5.5 不同实习单位所有制性质对各变量的差异性检验51-52
  • 3.5.6 不同学位论文选题来源对各变量的差异性检验52
  • 3.5.7 不同校外实践时间对各变量的差异性检验52-54
  • 3.6 相关分析54-55
  • 3.7 多元回归分析55-60
  • 3.7.1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对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回归分析55-56
  • 3.7.2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对工程硕士胜任力的回归分析56-58
  • 3.7.3 工程硕士胜任力对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回归分析58-60
  • 3.8 工程硕士胜任力的中介作用检验60-70
  • 3.8.1 业务处理能力维度的中介检验60-61
  • 3.8.2 沟通与建立关系维度的中介检验61-63
  • 3.8.3 职业道德维度的中介检验63-64
  • 3.8.4 学习与创新维度的中介检验64-65
  • 3.8.5 个性品质维度的中介检验65-66
  • 3.8.6 客户服务导向维度的中介检验66-68
  • 3.8.7 工程硕士胜任力的中介检验68-69
  • 3.8.8 工程硕士胜任力的中介作用分析小结69-70
  • 3.9 本章小结70-71
  • 第四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应用71-80
  • 4.1 研究结果及讨论71-76
  • 4.1.1 测量工具的结构内容71
  • 4.1.2 人口统计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71-72
  • 4.1.3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对工程硕士胜任力的影响72-74
  • 4.1.4 工程硕士胜任力对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影响74
  • 4.1.5 校外导师指导行为对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影响74-75
  • 4.1.6 工程硕士胜任力在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间的中介作用75-76
  • 4.2 研究启示与管理对策76-79
  • 4.2.1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化校外导师人力资源76-77
  • 4.2.2 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聘任、考核和激励机制77-78
  • 4.2.3 健全以实践为导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体系78-79
  • 4.2.4 挖掘全日制工硕群体特征,,调整培养侧重点79
  • 4.3 本章小结79-80
  • 结论80-83
  • 参考文献83-91
  • 附录91-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5-96
  • 致谢96-98
  • 附件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莲芳;艾力·斯木吐拉;陈建;张晓宇;洪波;;新疆工程硕士招生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我校与胜利油田签订1999年培养工程硕士协议书[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3 赵颖娣;鲁聪达;计时鸣;潘立;;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2005年02期

4 代君;;工程硕士应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5 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6 彭国华;高思炜;;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01期

7 凌红;;工程硕士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8年09期

8 洪韬;朱宁洁;刘建伟;;我国工程硕士招生现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建秀;汤富强;郑民欣;宁向可;;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10 翟青春;高霁;;浅谈产学研模式下工程硕士的培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建伟;苏东林;孙则怡;张有光;;工程硕士招生与培养方法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文;王建荣;;相同领域工程硕士群体论文分析与评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论文[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张丽霞;罗尧成;;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思考[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张昊;;教育创新的形式与内容[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5 杨云川;王新颖;;兵器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丽丽;甘肃两所高校新增10个工程硕士领域[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2 姚健;培养工程硕士的几点体会[N];新清华;2006年

3 记者 李欣瑶 通讯员 王立宗;兰州交大新增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甘肃日报;2010年

4 记者 姬恒飞;银川市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50名工程硕士[N];银川晚报;2010年

5 记者 范文波;湖南联通开办工程硕士课程进修班[N];人民邮电;2011年

6 霍建伟;江苏大学再添5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顾佳怡;南京首批71名职校教师攻读工程硕士[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记者 东海邋通讯员 顾盛杉;姜堰开办环境工程硕士进修班[N];泰州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韩宝志 记者 翟帆;天大工程硕士“订单”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通讯员 陈兴风 洪大鹏 田志轩;“螺旋式”培养高水平工程硕士[N];中国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蔚;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文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梦娇;强化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黄玲莉;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校外导师指导行为与工程硕士实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杨诚;基于企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吴磊;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胡凤池;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鹏飞;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贺明杨;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4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34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