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以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 出处:《江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们正处于全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提倡着科学发展,但首先人要发展,而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素质的提升,负责任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当下,各类道德问题被屡屡报端,尤其是现实社会中见惯不惊的大学生责任缺失都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隐忧,问题的核心便是责任的弱化。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其有无责任感及责任感的强弱都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应是培养一位位富有责任感的鲜活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抽象的,它总是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实现动态的发展。因此,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载体是责任感培育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高校勤工助学就是当下教育和实践最佳的结合点。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和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作为一项潜在的隐形课程有其明显的内在优势,其以明确的目标导向功能、有效信息传递功能、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即时的实践检验功能、真实的主客体互动功能、有序的组织保障功能极大地助力于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这符合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的实践性;保证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的参与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整体实效性;满足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当下高校勤工助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日益凸显出相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责任感培育功效的发挥,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获得的随意性大;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用工单位的关系引导不够;勤工助学岗位安排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概括起来,其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主客体认知因素、培育管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根据高校勤工助学当下存在的问题,本文致力于从认知理念、实施程序、制度规约、工作形态以及环境生态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高校勤工助学助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优化对策。认知理念上,促使学生主体以及用工单位教师对高校勤工助学认知观念的转变;实施程序方面,明确高校勤工助学前期阶段准备与培训、中期阶段开展与反思、后期评价与激励的具体工作内容,贯穿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宗旨;制度规约方面,重点创新特殊的管理制度,将高校勤工助学纳入学分认证以及综合测评体系,落实惩罚退出机制;工作形态上,将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学生的兴趣、能力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挑战性,创新可行的勤工助学岗位;环境生态方面注重加强责任情感,增强责任动力,提升责任能力,鼓励责任行为。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出发,希望通过高校勤工助学这样一项潜在的课外实践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on ,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on .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statutes , we focus on innovative and special management system , integrate the school attendance into credit cer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 implement the punishment exit mechanism , improve the job ' s challenge and innovate the feasible industry - service job , 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emotion , enhancing the responsibility power , improving the responsibility ability and encouraging the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马贤永;;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袁琦;;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4 朱晓东;张永红;敖四江;;高校勤工助学功能分析及实效性工作思路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6期
6 黄业苏;;浅谈高校勤工助学基金的管理[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7 韩露;;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S1期
8 王成琛;刘铸;马丹凤;;浅谈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J];科技资讯;2008年32期
9 杨红波;林西平;;从输血到造血——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10 王浩天;吴男;;浅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高伟邋通讯员 段志国;高校勤工助学新规出台[N];烟台日报;2007年
2 记者 韦铭;高校勤工助学亭培养一批“小老板”[N];南京日报;2005年
3 记者 符蓉邋张茧;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新规出台[N];湖南日报;2007年
4 梁振廷 路红 潘国平;河南数百名大学生暑期打工遭骗[N];中国商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兰山;5000万打造11大网站[N];科技日报;2003年
6 记者 唐湘岳;中南大学构建网上德育系统[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李伦娥;主动迎接网络新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霞;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绥波;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3 苏国斌;山西省高校勤工助学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4 骆佳圆;以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蕾;高校勤工助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6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36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