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组合: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本文关键词:独立与组合: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 研究型大学 跨学科人才培养 模式 独立 组合
【摘要】:关于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了解其模式,即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标准形式或样式,以及在这些形式或样式之下的具体方式、方法。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借助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三个要素来组织跨学科人才培养,而建立在各要素基础上的具体方式又包括两种组织方式:一为独立方式,即要素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具体方式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学位;二为组合方式,即要素本身并非是跨学科的,而是通过要素的组合达到了跨学科的结果,具体方式包括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和学位的跨学科组合。从价值来说,独立与组合模式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需要,可使不同水平和类型的高校都能够有所作为,也能够克服单一模式存在的不足。
[Abstract]:As for the trai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 basic problem is to understand its model, that is, the standard form or style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the specific ways under these forms or styles. Methods. The research o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found that the trai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as mainly organized by means of curriculum, specialty and degree. On the basis of each element, the concrete way includes two kinds of organization: one is the independent way, that is, the element itself is interdisciplinary, the concrete way includ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he 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ty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gree; The second is the combination, that is, the elements themselves are not interdisciplinary, bu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to achieve interdisciplinary results, including the specific way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mbin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ation of major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ation of degrees. In terms of value, the model of independence and combination can better meet the academic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Can make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do something, but also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a single model.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跨学科专业的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EIA150408)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习兴趣、促进综合性大学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以及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多方面的价值,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对于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了解其模式,即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晓报;;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学位及启示[J];山东高等教育;2016年03期
2 张晓报;;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框架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4年03期
3 吴迪;;论世界一流高校对本科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践行——普林斯顿大学的“综合科学”课程计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10期
4 包水梅;谢冉;;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2年05期
5 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11期
6 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7 叶取源 ,刘少雪;架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桥梁——美国大学跨学科项目案例介绍和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09期
8 王伟廉;高校课程综合化的途径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报;;独立与组合: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2 刘志忠;;美国模式: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意向?——基于X大学研究生的调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年01期
3 惠卫华;;地方师范院校协同教学模式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4 刘珊;詹爱岚;;“2011计划”中跨学科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5 韩红蓉;温瑞英;褚双磊;;民航类交通运输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综合化研究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6 张家年;范露;邱朝坤;吉义平;丁彩梅;沈瑞敏;;三梯度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33期
7 李楠;李亚娟;郭海滨;陈巧玲;罗玉容;许燕珍;;农科类跨专业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年03期
8 贾金平;;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年10期
9 孔丹;;高等教育体系下通识教育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J];青春岁月;2016年19期
10 李丽民;陆仁强;刘卫东;罗雄文;;高校转型视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报;;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框架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4年03期
2 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11期
3 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5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6 许飞;陶海娥;;比较中找差距 弥阙中创辉煌[J];中国研究生;2007年01期
7 叶取源 ,刘少雪;架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桥梁——美国大学跨学科项目案例介绍和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09期
8 黄爱华,别敦荣;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J];高教探索;2001年04期
9 张春美,郝凤霞,闫宏秀;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6期
10 别敦荣;论大学本科弹性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鲍;我校“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专家学者聚首我校探讨材料学科人才培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3期
3 刘福来;现代经济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4 李文鑫,胡甲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文鑫,胡甲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Z1期
6 郭丹;中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10期
7 刘健华;;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4期
8 刘健华;;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7年03期
9 刘健华;;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7年05期
10 赵力民;陈瑶;;产学研相结合的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学科人才培养指导老师名单[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9年
2 ;实行学会三脱钩 推进社会化改革——无锡市推进社科学会社会化改革的初步实践[A];全国社科联第十一次学会工作会议会议交流材料[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董洪亮;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有保障[N];人民日报;2001年
2 赵致琢;21世纪——计算机教改之路如何走?[N];计算机世界;2000年
3 记者 周芳 实习生 唐敏 通讯员 张俊超;5院士呼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湖北日报;2000年
4 李陈续;教师教育要培养复合型高能力人才[N];光明日报;2007年
5 阎志坚;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通讯员 冯林;创新的脚步[N];湖北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孙莉;学生从这里走向成功[N];天津教育报;2012年
8 丁维先 记者 李伦娥;在“高温熔炉”里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记者 董洪亮;发挥人文社科优势人民大学争创一流[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嘉瑜;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宗南;“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建构方法论[D];武汉大学;2004年
3 曲晓丹;美国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力帆;我国高校人文基础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1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3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