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案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教师队伍 协同创新 出处:《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关键在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培育。本文以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特殊的科研组织模式为例,从人事管理的角度来考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结合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在师资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来阐述如何突破高校传统的人事制度障碍来构建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十三五"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高校应当顺应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政方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Abstract]: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obstacles of traditional personne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innovative teachers by combining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of the tw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a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t is an important window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general policy of the reform of national personnel system,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rovide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
【分类号】:G64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邱微;袁一星;赫俊国;;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高校师资培育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9期
2 李晨;吴伟;韩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3 管培俊;;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0期
4 刘佳;;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宝杰;;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杨菊仙;;地方院校专任教师规模快速扩张效应及其化解[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3 罗旭;陈图南;冯华;吴昊;郭继卫;;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运行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年11期
4 刘晶晶;宋一闻;;试论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J];经营管理者;2016年32期
5 许治;黄菊霞;;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研究——以教育部首批认定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11期
6 车玮;;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构念源流与实施困境论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11期
7 全守杰;马志强;;扎根理论视角下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智力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01期
8 徐庆国;;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推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18期
9 庄蕾;;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高层次艺术类人才引进策略研究[J];教师;2016年26期
10 车玮;;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的问题及思考[J];江苏高教;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晶;蒋志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与模式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02期
2 张迪晨;;美国高校师资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年02期
3 冯海燕;;协同创新 共同致力“轨道交通安全”——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09期
4 王秀翠;;浅谈2011协同创新中心[J];科技风;2013年16期
5 张男星;王春春;;如何理解与实践“2011计划”——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洪银兴[J];大学(学术版);2013年08期
6 杨凌春;庄怀玢;谢心澄;;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Z2期
7 朱鹏;;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教探索;2013年03期
8 张文显;张保生;王树义;柳经纬;;突破机制体制壁垒 组建培育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09期
9 王光临;;关于协同创新对高校人事管理新要求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年02期
10 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刚;王延波;刘翠荣;;基于多维度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刘晓艳;张银铃;安宁;;关于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3年06期
3 陈文海;;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党建初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李云;武英;赵丹丹;冯福民;袁聚祥;;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9期
5 曾文良;刘晓红;王景智;马炎坤;;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4年03期
6 张志诚;;以协同创新为契机助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34期
7 萧琳;;高职“双三元”协同创新的内容与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王雪松;;论中国高校学报的协同创新——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01期
9 江晶;;高校协同创新发展与价值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1期
10 黄娉婷;;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屈新运;;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与工作创新探析[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本文编号:1467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6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