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学术谱系解读: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访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2 21:45

  本文选题:学术谱系 切入点:学术背景 出处:《教育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术背景、学术师承、学术网络是考察学术谱系的三个维度。通过对9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访谈资料,考查他们对学术谱系及相关概念和问题的见解,探讨学术谱系的作用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学术谱系特点,并对于学术谱系进行重新解读。学术师承由学业师承与职业师承构成。在"前"学者阶段,学术背景和学业师承这两个层面起主要作用,学术谱系是偏向于学业发展的谱系,作用于学者的初步养成及进入学术圈;而在学者阶段,则主要受职业师承和学术网络这两个层面影响,学术谱系是着眼于职业发展的谱系,职业发展的谱系将学者与学术圈更好地维系在一起,为学者合作创造机会,促成学术谱系的完善与成熟。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学术谱系偏应用性,具多元杂糅性,同时呈现复杂的网络化特征。
[Abstract]:Academic background, academic division, academic network a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cademic genealogy.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9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t Indian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examines their views on academic genealogy and related concept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unction of academic pedigre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pedigre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at Indiana University, USA, and reinterprets the academic pedigre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cademic teacher inheritance play a major role. Academic pedigree is a pedigree which is inclined to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l cultivation of scholars and their entry into academic circles. The academic pedigree is a pedigree focused on career development, which binds scholars to the academic circle better and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scholars to cooperate. The academic pedigre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cholars of Indiana University is more applied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variate hybridity and complicated network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文号:留金发[2013]3009号)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常欢;吕瑞花;张佳静;;学术谱系内合作网络研究——以刘东生为核心的第四纪学术谱系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谷平;杨凯良;;学术谱系解读: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访谈分析[J];教育学报;2017年02期

2 王卫;史锐涵;潘京华;;基于期刊论文的作者学术合作与科研产出关系研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J];情报杂志;2017年03期

3 吕瑞花;常欢;;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家学术谱系学术影响力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飒;吕娜;;多数据源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年18期

2 党亚茹;李雪娇;宋素珍;;环境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分析[J];情报杂志;2013年11期

3 胡枫;赵海兴;何佳倍;李发旭;李淑玲;张子柯;;基于超图结构的科研合作网络演化模型[J];物理学报;2013年19期

4 孟祥保;;论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合作结构——基于SSCI、A&HCI论文(2002-2011)的计量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张学义;胡兴雨;吴俊;邓宏钟;;基于兴趣的科研合作网络演化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30期

6 王福生;石秀春;杨洪勇;;基于作者簇的科研合作网络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7 王福生;杨洪勇;;作者科研合作网络模型与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林;;我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合作开启新篇[J];比较法研究;2010年03期

2 张建祺;;印第安纳大学 火影忍者[J];当代体育;2010年42期

3 安德明,杨利慧;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J];民俗研究;2001年02期

4 林天伦;洪成文;;美国公立大学发展新理念与筹资战略有效性研究——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5 吕杰;宗文龙;;美国大学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以印第安纳大学基金会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6 赵平;美国的“大学生活导论”课[J];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7 刘美凤;;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0期

8 徐君;田园;;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构成及运作——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关中客;;大学向何处去?[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2期

10 本刊记者;;第41届变异研究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印第安纳大学召开[J];语言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含 研通社记者 吴丽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校长访问我校续签两校合作协议[N];新清华;2014年



本文编号:1603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603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