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性视角下的高校与高新区合作创新研究
本文选题:邻近性 + 高新区 ; 参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借鉴硅谷等的成功经验,我国在高新区发展中也注重引入高校资源,但却未能有效增进高校与高新区的合作创新。本文主要结合对硅谷、剑桥科技园以及上海张江高科和紫竹高新区的案例研究,初步探讨了以地理邻近为基础的多维邻近性建设对高校与高新区合作创新的价值。研究显示,只有以地理邻近为基础增进多维邻近性,才能真正促成默会知识的高效流动和合作创新;硅谷和剑桥科技园由于拥有较多大学衍生企业,并形成了人才流动的制度保障体系,因而较成功地增进了多维邻近性;但上海的高新区主要毗邻于高校新校区,较少高校衍生企业,且仍受垂直管理体制的影响,很难自发地增进多维邻近性。为此,建议着力推进高校衍生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以制度和文化空间建设增进普遍的、基层的、微观层面的合作,以推动高校系科与高新区企业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和信任。
[Abstract]: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ilicon Valley and so on , our country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zones , but fail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high - tech zones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71170) 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编号:15SG24)
【分类号】:G647;F27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庭伟;高科技工业开发区的选址及发展——美国经验介绍[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2 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马兰,郭胜伟;英国硅沼——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4期
4 张华;;剑桥科学园与剑桥大学[J];海内与海外;2007年03期
5 李琳;韩宝龙;;组织合作中的多维邻近性:西方文献评述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年07期
6 张国安;;高新科技园区聚变效应的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7期
7 金辉;;解读美国硅谷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范硕;李俊江;;剑桥大学科技商业化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义峰;“剑桥现象”—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成功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静;试论广州高新区的发展与布局区位[J];热带地理;1999年01期
2 王合生,虞孝感,许刚;无锡市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J];现代城市研究;1998年06期
3 骆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王钺;归属关系的转变──一种城市规划及其变革的目标[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5期
5 李立勋,罗小虹;高科技产业园对周边城镇的影响———以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例[J];热带地理;2004年01期
6 丘建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位与选址研究[J];新建筑;2004年05期
7 李玉涛;新产业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罗良忠,史占中;硅谷与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6期
9 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10 段险峰,田莉;我国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的政府干预[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常莹莹;邻近性视角下的高校与高新区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旋;英国大学参与科学园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震祥;英国教学公司在促进产学结合中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2 张洁,李志能;硅谷和剑桥两大高科技园区成败探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04期
3 赵璐;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簇群效应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05期
4 洪成文;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罗良忠,史占中;从美国硅谷小企业集群看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3年03期
6 陈运超;英国Warwick大学的成功之道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7 ;剑桥大学科技转让的基本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06期
8 林共市;高科技产业生态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8期
9 马兰,郭胜伟;英国硅沼——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4期
10 山今;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J];浦东开发;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燕;论建立高校合作创新的互动机制[J];科技·人才·市场;2002年03期
2 梁燕,马良日;论高校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有效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1期
3 胡婉丽,汤书昆,胡长颂;合作创新与企业价值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4年04期
4 任重;;合作创新:理论和经验研究述评[J];人文杂志;2007年01期
5 郑士贵;知识资产对合作创新过程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8期
6 刘克寅;宣勇;;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匹配规律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7 孙科;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颜红霞;;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创新战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刘丽萍;王雅林;;合作创新是现代社会转型中经济持续发展的博弈选择——对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管理模式变革的历史辨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任强;;企业跨组织合作互动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桂黄宝;;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雪;张庆普;;基于可拓方法的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主体的风险分析与评价[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彩虹;齐建国;于辉;;不对称双寡头企业半合作创新模式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亮;陈喜乐;;整合科技资源 促进闽台合作创新[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苏屹;段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网络的复杂性分析与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6 张长生;刘殿兰;;以产学研政合作创新,加快广东转型升级[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丽丽;卢小君;李鹏;;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过程及其实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兴士;;中药制造企业发展思考[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熊麟;鲁若愚;;多供应商参与半合作创新模式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国远;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倡导合作创新[N];经济参考报;2008年
2 姜范;大力提倡合作创新[N];经济日报;2008年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如平;破解“四点半难题”重在合作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记者 张柯;加强合作创新救治管理[N];梅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葛永坤 刘鑫;共同开创校地合作创新发展典范[N];绵阳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任腾飞 张博;航运业用合作创新迎接微利时代[N];中国企业报;2014年
7 高明华;合作创新机制最是稀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丁刚;“攒电脑”式创新领风潮[N];人民日报;2008年
9 钱新;“攒电脑”式创新领风潮[N];中国质量报;2011年
10 记者 杜守雨;合作创新做大金融蛋糕[N];襄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建;供应链中企业纵向合作创新行为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翟运开;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永锋;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企业间相互信任问题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高亮;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皮星;基于双边道德风险、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纵向合作创新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0年
6 熊麟;供应商参与合作创新的研发投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任伶;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间合作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京;软件产业虚拟集群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斌;H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开发中合作创新信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周敏艳;网络嵌入性、知识整合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s铉,
本文编号:1800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80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