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8-05-18 09:15

  本文选题:教师教育课程 + 课程范式 ; 参考:《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04期


【摘要】:对国内外过去40年来有关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功能观、特点观、性质观是学者们对教师教育课程范式进行界定时采用的维度;指向学者型教师的知识本位、指向教学技术员的技术本位、指向反思型实践者的反思本位、指向社会变革推动者的批判本位等不同类型的范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或评价有着重要影响。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研究重心将从关注师范生转为关注中小学学生,体现在以有关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证据评价教师教育课程。
[Abstract]:Combing the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adigm in the past 40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view, characteristic view and nature view are the dimensions used by scholars when defining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adigm, and point to the knowledge standard of the scholarly teachers. Different paradigms, such as the technical standard of teaching technicians, the reflective standard of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and the critical standard of social change promoter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or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futur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adigm will change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normal students to paying attention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actual evid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证据本位的师范院校课程范式:当今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热点”(项目编号:GD16CJY01)的成果
【分类号】:G6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永全;;当代西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的三种价值取向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2 詹艾斌;戴_g;;空间批评的内在精神意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王芳亮;杨必武;;当代教育观视野下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1年09期

4 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8期

5 彭香萍;;教师教育课程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9期

6 杨启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概念取向与问题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赛;;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04期

2 谢赛;;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范式改革:课程体系与实施[J];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03期

3 胡平;;基于实践的教研组文化建设[J];物理教师;2017年01期

4 周波;黄培森;;论技术主义课程效能观及其复杂性转向[J];教育探索;2016年12期

5 谢赛;;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评价改革:从技术本位到证据本位[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刘天娥;海鹰;;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向[J];教育评论;2016年10期

7 张燕;;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26期

8 孙巍巍;李德君;张莹芳;杨丽华;陈超;;浅谈“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要素的重构[J];经济师;2016年08期

9 邹强;;“三大标准”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路径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07期

10 冯茹;;职前教师教育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动态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闻婧;;案例教学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3期

2 谢纳;;空间美学:生存论视阈下空间的审美意蕴[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4期

3 黄启兵;毛亚庆;;民国前期高师设置问题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彭香萍;;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程研究的迷惘与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陈威;;关于高师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6 曲中林;;教师教育的“破冰之船”:泛实践战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孙传远;;学会用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必修课[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3期

8 吴平;;试论转型期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资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年20期

9 万明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7期

10 刘利民;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新世纪一流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1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民;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新世纪一流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19期

2 马晓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强;;走向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6期

4 连翠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5 聂志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陈振隆;谌启标;;美国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评选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2期

7 陈菊;;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年03期

8 王安平;刁永锋;李勇;;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西华师范大学“平台+模块”课程模式探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10期

9 郑东辉;;试论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刘洁;;论教师教育课程整合保障体系的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 培养专业化教师教育人才[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2 ;从平凡到卓越——努力做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培训[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滢;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记者 符德新;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王建磐;教师教育呼唤开放式[N];文汇报;2005年

4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吴良仁;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茂;“速成教师”成功的秘密[N];中国教师报;2008年

6 记者 赵小雅;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成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明华邋花懿隽;美国的教师教育缺了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杜悦;了解教师新需求 践行师培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康丽;让更多好教师脱颖而出[N];中国教师报;2013年

10 陈德喜;培养人民满意的教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达莎(Tyuryukhanova Natalia);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赛;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z巡,

本文编号:1905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05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