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破“铁饭碗”到重建“终身制”——研究型大学教师聘用改革的悖论与反思
本文选题:研究型大学 + 教师聘用 ; 参考:《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我国有关大学试行的教师长聘制改革的终身聘用设计与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一脉相承,但中美之间高等教育发展环境迥异,从致力于打破"铁饭碗"到重建"终身制",其逻辑值得商榷。长聘制改革无法突破现有教师聘任制度执行中的困境,终身教职制固有的缺陷也未能有效回避。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改革应深化考核评价改革,推动教师多维发展;尊重"老人"的历史贡献,化解存量教师流动的症结;逐步推行以工作实绩或贡献为主要依据的年薪制。
[Abstract]:The life-long employment desig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bout the reform of teacher tenure system is in the same vein as the tenure system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but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very different. The logic from trying 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 to rebuild the lifetime system is debatable. The reform of the long-term employment system can not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of the existing teacher appointment system, and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tenure system can not be effectively avoided. The reform of the appointment of teacher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respect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resolve the crux of the flow of existing teachers, and gradually carry out the annual salary system,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r contributions of the work.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IA160116)
【分类号】:G6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建民;;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王正青;徐辉;;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兴起、内涵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王正青;徐辉;;美国大学终身教职教师的业绩争论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2期
4 姚利民;;美国大学人看终身教职后评估[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5 陈钊;;创新的价值、非对称信息与终身教职制度——兼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6 李敏;;终身教职制和终身教职后评估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贾雪;;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现行政策与发展趋势——以四所美国大学为案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李娜;叶彬;;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争议与走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Z1期
9 郑晓芹;高新发;;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后评估的实施效果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3期
10 陈锋;;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之反思[J];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褚国飞;商业化严重致美高校终身教职稀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 赵丹龄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教授 郑承军;美国终身教职制度与中国式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4年
3 [美]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张宽;美国终身教职成“金饭碗”[N];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洪银兴;可资借鉴的终身教职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记者 刘栋 李雪林;双轨齐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N];文汇报;2011年
6 郭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高校怎样帮新任教师更快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 郭锋马;怎样让新任教师更快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美国学界就业看重“出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佘惠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超导”力量[N];经济日报;2014年
10 堂吉伟德;知名学者退休制应成为常态[N];深圳商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琛;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春多;20世纪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李新红;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谭娟;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的论争[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颖;美国弗吉尼亚州公立院校终身教职职后考评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7 石涛;美国终身教职及其对我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晓娟;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对我国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37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37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