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主体性的缺失与彰显——兼评《政府善治与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
本文选题:大学主体性 + 现代大学 ; 参考:《复旦教育论坛》2017年03期
【摘要】:我国大学在法律意义上拥有法人地位,但实际上仍是党政附属机构。欧洲中世纪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法人,也是行会组织。现代大学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法律赋权,是法律对大学地位和性质的认定,其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一种法人的人格化特性。从现代法治建设的角度看,将大学的主体性置于法律框架下来考察,更有助于保障其地位,保护其权利。我国法律对大学作为民事法律主体的赋权很晚,大学主体性的缺失主要是因为外部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直接作用。法人地位的落实和保障有利于彰显大学的主体性。
[Abstract]: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legal status in the sense of law, but in fact, they are still affiliated with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European medieval universities were legal persons and guild organizations from the day of their birth. The subject status of modern university is a kind of legal empowerment and the legal recognition of the status and nature of the university. Its subjectiv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ersonification of a legal pers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ule of law, it is more helpful to study the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aw to ensure its status and protect its rights. The empowerment of universities as civil legal subjects is very lat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lack of subjectivity is mainly due to the direct effect of external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guarantee of the legal person status is beneficial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大学制度:历史与现实的反思”(BIA130082)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森林;从抽象主体性到科学主体性[J];求是学刊;1992年04期
2 张文初;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范仁忠;论人的主体性确立的社会经济前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原则[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邹俊;张军生;;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贯穿于自育过程[J];中国市场;2008年26期
6 王霄;;对我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主体性建构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7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8 沈亚生;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6期
9 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J];江海学刊;1995年06期
10 简成熙;;理性与主体性的多元思考:从现代到后现代[J];求是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婕;;浅谈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主体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总编辑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2 书时;重视农村妇女在养老中的主体性建构[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王曰美;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建构理论[N];邵阳日报;2012年
4 陈振华;看许辉且行且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张剑;《刮痧》、另类文化与他者伦理[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云;《面具之外:种族、性别与主体性》(“引言”和第7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楼育萍;主体性的对话性构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田宇;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桂花;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及其主体性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5 于秀艳;“主体性”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春香;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冯伟;论彼得·谢弗剧中暴力与主体性建构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恒良;《小镇畸人》中畸人失语的原因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0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07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