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作为生命生长的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8-07-20 14:21
【摘要】:生命是宇宙间最神秘的现象之一,人们在探索生命的奥义当中一直难以领会生命的真谛。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人的生活,人们渴望从智识生活中理解并把握生命。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以思辨的形式探索生命的意义。但是,随着制度化高等教育的出现,生命生长变得充满迷思与矛盾。大学也变成了技能的训练场,现代高等教育无法使人摆脱现代性的宰制。实际上,生命的生长并不完全体现在物理层面,而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高等教育应该复苏人对于生命的想象和灵感,而不应仅仅追求生存技能的训练,应该将自己纳入到探索生命灵性与知性的道路上来。从本质上来说,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复兴生命的旨趣,回归到关注生命生长的目的上来。
[Abstract]:Life is on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phenomena among the universe. People have been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n the exploration of life's meaning. With higher education entering human life, people are eag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life from intellectual life. From the ancient Greek times,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in the form of thought. But, with the system, with the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life growth has become full of confusion and contradiction. University has also become a training field of skills.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can not make people rid of the prime of modernity. In fact, the growth of life is not completely embodied in the physical level, but more in the spirit level.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resuscitate the imagination of human life. And inspiration, instead of only the training of survival skill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way of exploring life spirituality and knowledge. In essence, real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revive the purport of life and return to the purpose of lif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大学为何产生于西方的理论研究”,项目编号:KYLX15_0704
【分类号】:G6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少娟;;新世纪以来《花月痕》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2 李银慧;;从教育哲学视角窥探教师职业幸福[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芒;;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欧阳凤;;论雅斯贝尔斯的生存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方玉营;;透过老子之“渊默”探析“道”的内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2期

6 谭培文;;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为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7 刘佳;;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及其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1期

8 张高峰;;生命镜像中的“疼”与“痛”——以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为例谈灾难电影的心灵维度[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静;陈达;;《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生存哲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黄英杰;崔延强;;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崔振成;现代性社会与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6 卢桂娟;论张承志创作体验的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继琏;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君丽;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永利;论冯至对《十四行集》的修改[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黄渊基;论哲学咨询的功能[D];中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吐肯;关于创新精神的哲学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李普涛;共振于生命之舞的艺术与科技——从生命表现看艺术与科技的联系与区别[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翟永明;;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李锐小说创作简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郑晓江;;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20期

5 刘慧;;生命教育为健康成长奠基[J];博览群书;2011年06期

6 蒋培坤;从人的自由生命表现看人类的艺术活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7 杜娟子;;永不止步[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年30期

8 彭红科;;论教育的生命价值[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12期

9 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П.А.奥列伊尼克;夏伯铭;;马列主义的个人观[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卢大儒;;什么是生命? 生命是什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国平;生命教育,期待全民行动[N];光明日报;2007年

2 黄锦秋;望向生命的最深处[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周韶华;不落时代后 年老更可宝[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刘章;永不凋谢的生命诗篇[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张学昕;人生的感悟和反思[N];西藏日报;2002年

6 钟艺;生命 生存 生活[N];中国艺术报;2003年

7 黄会林;《省委书记》:一部现实主义力作[N];人民日报;2002年

8 邹世毅;民间艺术基础理论的新拓展[N];团结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曹晶;论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张文;对油画艺术中动物生命表现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伟;个体生命视角下的创造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鑫;相信生命及其教育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常丽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慧龙;书法的生命意蕴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余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梁远;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33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133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