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学科语境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3 07:36
【摘要】:院系等学术组织及其相互联结形成了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它对发挥大学学术组织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纵观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学术组织结构从最初的“大学—学院—学系”“学校—学系—教研室”逐渐为“学校—学院—研究室/学科组”,其变革的外部牵引力远超过了内部驱动力,导致学术组织结构遵循着自上而下的变革路径。本文对全国143所本科院校的院系设置或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查询与追踪,发现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在纵向和横向设置上普遍存在问题。学科既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知识的载体,又是大学学术组织活动的核心,成为了知识和大学学术组织之间的桥梁。基于传统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从本然和应然的角度,提出学科高度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逻辑。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构建理应顺应学科的发展逻辑,使学术组织结构纵向上提高学科相对独立性的同时,横向上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遵循以组织管理幅度为前提,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人的成长为本的理念和普遍原则,探究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优化的路径。在纵向上实施“学院制”下的扁平化学术组织结构,提高学科相对独立性并深层次发展。作为扁平化学术组织结构的有效补充,横向构建“学科群”网状的柔性化学术组织结构,增强纵向学术组织的灵活性和容纳性,促进不同学科融合。基于此,提出了“学院制”下学术组织结构优化和“学科群”学术组织结构发展保障机制。
[Abstract]:Academ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and their interconnections form the structure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of universities,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giving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University-College-Department", "School-Department-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to "School-College-Research Room / subject Group". The external traction of its transformation far exceed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resulting in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llowing the top-down path of chan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track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143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a common problem in setting up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t present. Discipline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core of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which becomes the bridge between knowledge and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knowled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ighly differentiat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angle of nature and ought to b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logic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ake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mprove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disciplines vertically,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horizontally. Therefore, following the concept and universal principle of taking the scope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s the premise, subject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human growth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optimizing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Carry out the flat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under the "college system" longitudinally, improve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 and develop deeply. As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he flattened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flexible and flexible academ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subject group" is constructed horizontally to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inclusiveness of the vertical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Based on this, the optimization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ubject group" under the "college system"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贵珍;大学学术水平的演变与未来大学的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等“四个培养计划”资助项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何芳;;关于“大学学术生产力”概念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5期

4 ;大连大学学术专著介绍[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王小飞;;大学学术价值的流变:创业意涵再解[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彭江;;大学学术制度变革原则刍议[J];江苏高教;2009年02期

7 于胜刚;;论大学学术人的利益取向[J];教育评论;2011年01期

8 ;上海交大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J];第二课堂(高中版);2008年11期

9 ;“上交大版”——着眼世界大学学术[J];教育;2012年35期

10 ;我校组团参加2001年海峡两岸交通大学学术研讨会[J];学术动态;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卢庆雷;首次跻身“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蒋晶丽 戚家坦 记者 李伦娥;湖南大学学术之事教授说了算[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岳乾;“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值得我们警醒[N];科技日报;2014年

4 ;追问大学学术精神[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钱钰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大学学术百强[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博;“去行政化”如何释放大学学术活力[N];光明日报;2014年

7 记者 雷雨 实习生 钟国欣 通讯员 卢庆雷;中大华工入围世界大学学术500强[N];南方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期仁;湘潭大学学术成果丰硕[N];湘潭日报;2007年

9 潮白;中国的学者形象是怎么被玷污的[N];南方日报;2007年

10 本报综合;复旦自揭家丑剑指学术违规[N];工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志彦;中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贾莉莉;基于学科的大学学术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邬伟娥;知识转移视角的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周兆透;大学学术组织中的领导行为与教师公民行为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玲;中国大学学术组织整合与重构[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珍;学科语境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李霞;新时期我国大学学术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文琳;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牟宇;知识管理与大学学术组织变革[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芬;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春燕;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建宇;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职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阙攀;大学学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杨蕊;大学学术生态失衡的制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9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439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