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1:14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随着社会公共空间快速扩展、公共事业日益增多,人们交往的活跃、生活的丰富使得其公共性特征日趋凸显,同时也伴随着大量错综复杂的公共性问题的涌现。公共精神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性彰显的情况下人们理性的公共运用,它不仅是人的现代化表征,也理应成为当今人们在新兴的公共生活领域下所认可和恪守的共同价值理念。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思想觉悟、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正确导向和激发,从而使其形成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产生积极效应的精神样貌和实际行动。这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整体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未来命运的客观因素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现代化转型的主观需求上的必然选择。从而将公共精神的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内容构建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将公共精神所倡扬的独立主体人格、理性判断能力、对公共事务关怀和参与、对公共责任担当等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用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探索公共精神在中西方背景下的生长出发,通过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学者对公共精神的研究成果之上,将公共精神与其他相关范畴进行辨析。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明确地提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及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起点和理论支撑。在审视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后发现,当代大学生总体呈现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整体精神面貌,但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行为自律、公共参与等方面品质与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稳定的公共品质还有一定差距。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在认知、认同、践行方面也分别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传统中国文化观念和新兴网络社交应用中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的不利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大学生精神生活个体化困境等方面寻找造成现阶段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掌握了相关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本文对培育途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大学生公共精神认知培育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优势。一是,通过正确把握马克思公共性思想范式下的理论指向和逻辑思维,充分发掘其与现代公共精神发展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涵养的公共精神文化、相关人文素养课程知识用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掌握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对公共舆论的话语权,逐步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引导;其次,强调自我教育在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大学生“知行转化”的关键作用。一是,从校园公共文化氛围的良好营造、自媒体为主的交互式教育平台的顺利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身立教的主动发挥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二是,公共精神自我教育模式遵循不同阶段大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需要,以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等途径达到由知向行的转化;最后,保障校内外公共生活实践训练得以有序开展。一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以开放式、生活化的培育理念,通过教育空间的再定位、开发公共资源的教育价值等使得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真正走进社会公共空间。二是,以高校学生社区“善治”管理、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大学生以亲身社会交往习得公共精神的相关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彬;;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J];教育探索;2015年12期

2 高玉平;;“90后”大学生公德现状调查报告[J];科教导刊(下旬);2015年10期

3 李祥祥;;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的研究谱系与前瞻导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孔祥慧;;论“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5 王弘;查桂义;张宁;;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江淮论坛;2015年04期

6 邓兵;沈芙蓉;陈沛然;彭星然;谭敏;陈静;刘琴;;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5年08期

7 于建东;;当代公德与私德的抵牾与和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莫春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12期

9 薛俊义;;社会转型视域下“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学术论坛;2014年11期

10 杨佳佳;;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引导措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龙兴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7年

2 潘强恩;;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莫春菊;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苏令银;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露;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2 樊静;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白晓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艳艳;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王丹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董凯威;基于班级生活的个体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胡文玉;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

8 潘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杨秋玲;我国公务员公共精神及其培育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方丽芳;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7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57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