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30 15:53
【摘要】:自2008年以来,重庆市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三件事最为重要:第一是唱红。通过唱红,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使人们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唱出了对党和国家的深情。红歌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重庆以这样特殊的方法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如今红歌之所以重新唱响,是因为它唱出了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迫切呼唤。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考虑民众利益的导向,为了人民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觉悟,干部一心做好人民公仆的理想境界等等,这些崇高的价值在红歌中得到体现,它是今天人们回顾过去瞻望未来的重要参照,是对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心态的一种有力矫正。传唱红歌,公众找到了精神的标杆和对未来的憧憬。任何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对红色历史缅怀,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幸福生活的生动吟唱,百姓当下唱响红色经典文化,本质应看成一种公共文化生活的表达,是新时期建构公共文化新格局的一种创新力量。红歌的走红,其实也是一种提醒,在一个价值多元、日益注重精神消费的时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把满足群众需求、社会需要作为基础工程,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化选择、带来更多文化体验,掀起了社会主义红色文化。通过唱红歌,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民众的精气神。第二是打黑。如果说唱红更多的是从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对于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正确引导的话,那么重庆打黑就是通过强制的法律手段扫清发展的障碍,以打黑为载体,矫正官员的行为;通过打黑,可以反腐,维护社会稳定,打破盛行的黑规则和潜规则,促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唱红与打黑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方面,都在共同促进着社会风气的净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第三是转变干部作风。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社会风气的好坏,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诸多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有明确的阐述,即“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针对这样的问题,重庆开展了旨在转变干部作风,增进对群众感情,改善干群关系的三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员干部的三进三同活动。要求干部进基层、进村社、进农户,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练干部的党性,感受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愿望,思考发展的方向。通过近三年的实践,重庆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干群一心,重庆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重庆开展的唱红打黑和干部三项活动,被思想界的一些专家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庆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课题组在其课题《重庆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称:“重庆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髓,又具有鲜明的重庆特征,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特点在于:立足于本地实际是重庆经验的精髓,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区情结合起来,坚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在惩治腐败和黑恶势力中实现廉洁发展,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虽然社会各界对重庆的模式评价不一,重庆的主要领导也不认同重庆模式这个提法,但它毕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如果说重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效的话,那么重庆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三项活动就是有效的,这解决了今天正在岗位上干部的问题。但是,对于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个人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情况将影响着今天事业的延续和将来事业的成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更为重要。在众多的接班人中,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重庆在干部三项活动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市大学生中开展包括三进三同社会实践在内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成长为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过程中就要增进和群众的感情,了解国情、民情,既要在专业才干上做好准备,更要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做好准备。 重庆市在大学生中开展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一年时间,从决策者的初衷和实践的效果,对此项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探究此项活动的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为在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供有益的素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688359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君丽;;高校职能与大学生社会化联系之浅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5期
2 董俊;;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7期
3 张凤仙;;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郁军态;;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自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J];文学教育(上);2009年11期
6 姜丽萍;;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1期
7 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8 王德强;唐雪雷;李志刚;;大学生社会化家庭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29期
9 尕藏才旦;蔡秀清;迭目阳藏;;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模式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10 白天宇;;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2688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8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