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2:10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剖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我国当代人才教育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经济全面发展”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型,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储备库,教育理念也不断进行变革更新,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时俱进、不断进步,课内之外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广阔天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着重于对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一方面是阐述马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与形成,以及列宁斯大林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另一方面是论述我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二部分,梳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分别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教育培养的角度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理论内涵具有契合性的角度两方面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另外通过分析大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和大学课外培养的育人特点,提出大学课外培养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路径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对H大学的课外培养体系建设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大学课外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通过对H大学课外培养的实施效果进行实例调查,了解目前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原因探讨。第四部分,提出推动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在文章的最后,针对H大学所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所了解到其他高校共性问题,与人的全面基本内涵相结合,继而提出促进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的新思考。总的来说,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关系,结合H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成因,为完善大学课外培养体系,更好的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做出积极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2
【图文】:

课外时间,培养路径,河南教育


41.67%是意义并不大的休息类活动(如图3-1)。在了解所参加的活动里花费时间最多的项目里,也是文娱类和休息类占据的最高的比例(如图 3-2)。这表明高校在对课外培养路径的探索中仍十分具有局限性,并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目标。[1]杨国欣.依托新《规定》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育(高教),2017(05):20-21.

调查结果,学生,马斯洛需求理论,课内课外


“在上述活动中按花费时间多少”调查结果课外培养活动导向性弱。在高校中不少辅导员已经认识到课外培要性,但在课内课外相融合的过程中,仍认为课外培养是服务于活动,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而忽略了课外培养的导向。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培养途径虽然很多,但内容重复、了大量目标导向性弱的培养活动,也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减少调查数据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一学期内会参加五项以内的,其中有一半学生参加有 3 到 5 项活动(如图 3-3)。但当问到意义时,获取基本技能经验、知识的培养高于满足树立正确人际(如图 3-4)。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下的课外培养主要导向来设计内容,尚未满足学生的深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

学校组织,学期,调查结果


在上述活动中按花费时间多少”调查结果外培养活动导向性弱。在高校中不少辅导员已经认识到课外性,但在课内课外相融合的过程中,仍认为课外培养是服务动,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而忽略了课外培养向。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培养途径虽然很多,但内容重复大量目标导向性弱的培养活动,也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减查数据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一学期内会参加五项以内其中有一半学生参加有 3 到 5 项活动(如图 3-3)。但当问义时,获取基本技能经验、知识的培养高于满足树立正确人如图 3-4)。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下的课外培要导向来设计内容,尚未满足学生的深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丽华;田魏莉;;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12期

2 李婷;;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解读[J];人民论坛;2017年17期

3 苏博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10期

4 奚明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5 蒋伟;;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施途径——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J];管理观察;2017年27期

6 周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4年11期

7 赵雪;周新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年04期

8 刘晓芳;;关于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培育的思考——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J];黄山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9 赵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2期

10 刘玖玲;;高职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论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的人之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诠释[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陈学明;;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理解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勤明;夏保泉;;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晓辉;;科学发展观是初级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董瑞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柏昌利;王大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鲁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幸福观意蕴探究[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毕建军;;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文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N];普洱日报;2018年

2 贵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陈研;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N];山西青年报;2014年

3 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N];学习时报;2007年

4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王涛;提高大学教学科学发展的理论自觉[N];中国教育报;2016年

5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学明;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N];文汇报;2012年

6 本报评论员;奋力奔“两富”[N];浙江日报;2012年

7 北京门头沟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郑丽红;每个人都是资源[N];中国电力报;2009年

8 周其东 孙永明;以文化立校 建和谐校园[N];江苏法制报;2006年

9 齐齐哈尔市妇联 李莉;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立鹏;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实现条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姚巧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唐宝良;资本文明时代人的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门燕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婧;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年

2 陈阳;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启示[D];东南大学;2017年

3 周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年

4 孙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洪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哲学教育意义[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6 白永连;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海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琳;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郭永波;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4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84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