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01:0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斗争需要和加强根据地建设,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工作,1940年9月在延安,在原有红军卫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毛泽东提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要求,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有效地缓解了根据地医疗人员的不足,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医疗需求。同时,抗战时期中国医大克服困难,大力展开医学教学与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就,并形成宝贵的“红医精神”,为当代中国医学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全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方面内容。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成立的背景,在这一部分中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和当时中国共产党革命队伍中医疗人员极度缺乏的情况。第二部分梳理了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结合史料将学校划分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和中国医科大学四个时期。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教育构成、教学工作及特点。关于对医大教育构成的论述,分别从组织管理沿革、师资状况和学员情况这三方面进行;主要从教学方针、学制与课程设置、教学方...
【文章来源】: 马雪 延安大学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创办背景
(一)民国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二)中共革命队伍中医护人员的短缺状况
二、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时期(1931.11—1932.10)
(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时期(1932.10—1937.07)
(三)八路军卫生学校时期(1937.07—1940.09)
(四)中国医科大学时期(1940.09—1945.08)
三、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教育构成、教学工作及特点
(一)教育构成
1.组织管理沿革
2.师资状况
3.学员情况
(二)教学工作
1.教育方针
2.学制与课程设置
3.教学方法
(三)特点
1.医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医疗资源的共享性
3.医学教育发展阶段具有战时性
4.与其他卫生学校相比具有示范性
四、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取得的办学成就
(一)为中共军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医务技术干部
(二)向边区军民积极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
(三)为预防天花,成功制成牛痘疫苗
(四)积极推行“中西医合作”方针
(五)建立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六)培育了“红医精神”,使之成为当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精神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J]. 温金童,李飞龙. 抗日战争研究. 2005(03)
[2]红色医生的摇篮——从“红军卫生学校”到“中国医科大学”[J]. 叶佳威. 党史纵横. 2003(05)
[3]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J]. 源清. 党史天地. 1998(05)
博士论文
[1]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研究(1937-1945)[D]. 苏志明.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研究[D]. 郑志锋.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研究[D]. 王天丹.西北大学 2008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D]. 温金童.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3603
【文章来源】: 马雪 延安大学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创办背景
(一)民国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二)中共革命队伍中医护人员的短缺状况
二、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时期(1931.11—1932.10)
(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时期(1932.10—1937.07)
(三)八路军卫生学校时期(1937.07—1940.09)
(四)中国医科大学时期(1940.09—1945.08)
三、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教育构成、教学工作及特点
(一)教育构成
1.组织管理沿革
2.师资状况
3.学员情况
(二)教学工作
1.教育方针
2.学制与课程设置
3.教学方法
(三)特点
1.医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医疗资源的共享性
3.医学教育发展阶段具有战时性
4.与其他卫生学校相比具有示范性
四、抗战时期中国医科大学取得的办学成就
(一)为中共军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医务技术干部
(二)向边区军民积极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
(三)为预防天花,成功制成牛痘疫苗
(四)积极推行“中西医合作”方针
(五)建立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六)培育了“红医精神”,使之成为当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精神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J]. 温金童,李飞龙. 抗日战争研究. 2005(03)
[2]红色医生的摇篮——从“红军卫生学校”到“中国医科大学”[J]. 叶佳威. 党史纵横. 2003(05)
[3]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J]. 源清. 党史天地. 1998(05)
博士论文
[1]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研究(1937-1945)[D]. 苏志明.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研究[D]. 郑志锋.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研究[D]. 王天丹.西北大学 2008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D]. 温金童.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3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6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