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优化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3:26
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需求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对扬州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近10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人才培养方案中通修课程、通识公共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等课程模块的满意度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尽管毕业生对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方案中8个课程模块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但对实践类教学模块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毕业生也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优化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包括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同感,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创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等。
【文章来源】:中国家禽. 2020,42(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动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第三维度调查问卷共包含1条单选题和1条简答题。结果发现,毕业生认为最应该强化的课程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其次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见图2)。选择通修课和通识公共选修课的同学较少。在简答题中,征询了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其他建议,因为该项为非必选项,共有40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其他同学为空白选项或无意见。这些同学的意见中最重要的是认为应当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2.3 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卡方测验表明,不同的毕业时间段除在毕业去向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外,对其余的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动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比较成熟,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同学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环节满意度是相对一致的。分析了不同毕业时间段影响毕业去向的主要原因(见图3),表现为升学率逐步提升,由2013年之前的46.88%提升至2018年之后的61.67%;去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比例在2013年之前最高,为34.38%,2014年之后比例则较低;去企业工作的同学比例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8.75%、40.19%和21.67%。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也只对毕业去向有显著影响,对其余的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入学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分析了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见图4),结果发现报考前对专业比较了解的同学就业去向比较均衡;而对专业不了解的同学,升学比例最高(58.44%),其次为去企业工作(31.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朱作峰,孙群,赵悦,赵宁,刘庆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2]基于产业需求的农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 张钰,徐琪,陈一兵.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11)
[3]大数据在高校招生宣传中的运用[J]. 唐玉生. 学海. 2019(06)
[4]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 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J]. 万玉凤.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9(04)
[5]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 应义斌,梅亚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1)
[6]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畜牧兽医类专业育人成效分析[J]. 吴立全,杜晓丹.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4)
本文编号:3398814
【文章来源】:中国家禽. 2020,42(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动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第三维度调查问卷共包含1条单选题和1条简答题。结果发现,毕业生认为最应该强化的课程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其次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见图2)。选择通修课和通识公共选修课的同学较少。在简答题中,征询了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其他建议,因为该项为非必选项,共有40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其他同学为空白选项或无意见。这些同学的意见中最重要的是认为应当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2.3 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卡方测验表明,不同的毕业时间段除在毕业去向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外,对其余的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动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比较成熟,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同学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环节满意度是相对一致的。分析了不同毕业时间段影响毕业去向的主要原因(见图3),表现为升学率逐步提升,由2013年之前的46.88%提升至2018年之后的61.67%;去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比例在2013年之前最高,为34.38%,2014年之后比例则较低;去企业工作的同学比例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8.75%、40.19%和21.67%。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也只对毕业去向有显著影响,对其余的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入学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分析了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见图4),结果发现报考前对专业比较了解的同学就业去向比较均衡;而对专业不了解的同学,升学比例最高(58.44%),其次为去企业工作(31.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朱作峰,孙群,赵悦,赵宁,刘庆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2]基于产业需求的农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 张钰,徐琪,陈一兵.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11)
[3]大数据在高校招生宣传中的运用[J]. 唐玉生. 学海. 2019(06)
[4]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 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J]. 万玉凤.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9(04)
[5]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 应义斌,梅亚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1)
[6]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畜牧兽医类专业育人成效分析[J]. 吴立全,杜晓丹.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4)
本文编号:3398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9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