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基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合作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17 20:48
基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合作视角下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能使双方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入到重要的机遇期。如何通过科学系统地分析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协同育人能够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本论文根据协同学理论,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进行审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涉及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结合”“协同”和“育人”等活动的各种影响因素、贯穿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全过程的各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系统梳理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的演进历程,总结出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共经历“萌芽、探索、发展”三个阶段,并在发展阶段呈现出“研究生联合培养、科技英才班、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三种主要模式。2.调查现阶段三种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效果,厘清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发展困境,发现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存在种种障碍,剖析其根本原...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1对研宄生联合培养整体认识的评价??
图4.?3研宄生联合培养对科研院所带来积极作用的评价??
图4.?2对联合培养研宄生表现突出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J]. 蒋文娟,张淑林. 中国高校科技. 2018(08)
[2]美国科研机构概览[J]. 李志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18(05)
[3]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卞晶晶,黄仿伦,李服生,何平. 当代经济. 2017(35)
[4]科教融合共建学院——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新探索[J]. 许硕.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6)
[5]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论思[J]. 崔育宝,李金龙,裴旭,万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1)
[6]科教融合的实践主体及路径[J]. 杨睿.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7)
[7]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与模式[J]. 蒋文娟,张淑林,刘天卓.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3)
[8]校所合作“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教育质量评价分析[J]. 马生丽,张得钧,赵媛,李长忠,王丹.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01)
[9]医药类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办学 构建世界一流学科[J]. 杜易洲,孙春玲. 卫生软科学. 2017(01)
[10]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成效及启示——以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J]. 蒋高中,徐跑,侯喜林,张显良. 中国农业教育. 2016(05)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日本科教战略与自然辩证法思想发展研究[D]. 刘桂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 夏清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4]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D]. 王洪明.辽宁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校所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李平.东南大学 2017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D]. 雷倩.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协同学理论视阈下的大型活动组织研究[D]. 夏晓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4]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孙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5]新时期党的执政体制研究[D]. 魏巍.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99471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1对研宄生联合培养整体认识的评价??
图4.?3研宄生联合培养对科研院所带来积极作用的评价??
图4.?2对联合培养研宄生表现突出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J]. 蒋文娟,张淑林. 中国高校科技. 2018(08)
[2]美国科研机构概览[J]. 李志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18(05)
[3]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卞晶晶,黄仿伦,李服生,何平. 当代经济. 2017(35)
[4]科教融合共建学院——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新探索[J]. 许硕.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6)
[5]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论思[J]. 崔育宝,李金龙,裴旭,万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1)
[6]科教融合的实践主体及路径[J]. 杨睿.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7)
[7]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与模式[J]. 蒋文娟,张淑林,刘天卓.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3)
[8]校所合作“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教育质量评价分析[J]. 马生丽,张得钧,赵媛,李长忠,王丹.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01)
[9]医药类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办学 构建世界一流学科[J]. 杜易洲,孙春玲. 卫生软科学. 2017(01)
[10]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成效及启示——以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J]. 蒋高中,徐跑,侯喜林,张显良. 中国农业教育. 2016(05)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日本科教战略与自然辩证法思想发展研究[D]. 刘桂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 夏清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4]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D]. 王洪明.辽宁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校所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李平.东南大学 2017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D]. 雷倩.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协同学理论视阈下的大型活动组织研究[D]. 夏晓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4]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孙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5]新时期党的执政体制研究[D]. 魏巍.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99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9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