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09 12:29
产教融合育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教育的发展历来都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推动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也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格局。同时,高等教育领域适时而动,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建设新工科。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目的在于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国内产教融合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产教融合的研究则不多。因此本研究试图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发展,构建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国内产教融合发展状况仍存在较多问题亟需解决。如产教融合育人目标层次不明确、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为提升产教融合发展质量,促进工程教育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系统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文底蕴。但应当明确,工科类高校出于当下办学定位的考虑,人文学科的发展可融入工程教育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人文学科发展壮大,与优势学科平起平坐,这也是不现实的。同时,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学生评价考核以及企业雇主反馈,及时淘汰不合时宜的课程,提高课程设置质量。总而言之,课程的设置要与工程师标准相匹配,使工科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图 5.3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如通信工程学院的“EduLi通联”互动教学体系,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答疑有机结合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在线测评的形式,也让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技术,将思政入公众号,并将课程内容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使学生在关注家国大事的同提高了政治素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对“杂化轨道理论”课程采用案学法,将典型实例和疑难问题作为课堂内容展开的引导和说明,增强课堂教学的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将“问题识、案例”三者关联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企业教学过程中,项目式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学生通过接触一个个项者案例,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利用所学去解决具体问题,既增强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 施晓秋,徐嬴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改革实践[J]. 李锋,王振友,金朝永,高学军,张丽丽,肖存涛,方慧.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3)
[3]基于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思考与探索[J]. 姚琳,宋晏,石志国. 计算机教育. 2019(03)
[4]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深度融合的Java课程体系的构建[J]. 焦铬,李浪,郑光勇,邓红卫,邹祎. 计算机教育. 2019(03)
[5]基于过程要素模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与评价[J]. 刘卫东,熊杨,张丹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6]基于“VR+”的新工科创新实践虚拟演练实验室构建[J]. 杨南粤,李争名.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7]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J]. 赵聪慧.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23)
[8]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探究[J]. 左冬红,程文青,罗杰,曾喻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9]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 董晓梅,吴文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
[10]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J]. 孙科学,郭宇锋,肖建,程勇,成谢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05)
硕士论文
[1]高校与产业间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共生机制分析[D]. 张琦.广西大学 2016
[2]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与启示[D]. 马磊.东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26381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文底蕴。但应当明确,工科类高校出于当下办学定位的考虑,人文学科的发展可融入工程教育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人文学科发展壮大,与优势学科平起平坐,这也是不现实的。同时,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学生评价考核以及企业雇主反馈,及时淘汰不合时宜的课程,提高课程设置质量。总而言之,课程的设置要与工程师标准相匹配,使工科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图 5.3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如通信工程学院的“EduLi通联”互动教学体系,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答疑有机结合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在线测评的形式,也让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技术,将思政入公众号,并将课程内容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使学生在关注家国大事的同提高了政治素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对“杂化轨道理论”课程采用案学法,将典型实例和疑难问题作为课堂内容展开的引导和说明,增强课堂教学的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将“问题识、案例”三者关联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企业教学过程中,项目式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学生通过接触一个个项者案例,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利用所学去解决具体问题,既增强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 施晓秋,徐嬴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改革实践[J]. 李锋,王振友,金朝永,高学军,张丽丽,肖存涛,方慧.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3)
[3]基于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思考与探索[J]. 姚琳,宋晏,石志国. 计算机教育. 2019(03)
[4]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深度融合的Java课程体系的构建[J]. 焦铬,李浪,郑光勇,邓红卫,邹祎. 计算机教育. 2019(03)
[5]基于过程要素模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与评价[J]. 刘卫东,熊杨,张丹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6]基于“VR+”的新工科创新实践虚拟演练实验室构建[J]. 杨南粤,李争名.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7]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J]. 赵聪慧.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23)
[8]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探究[J]. 左冬红,程文青,罗杰,曾喻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9]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 董晓梅,吴文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
[10]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J]. 孙科学,郭宇锋,肖建,程勇,成谢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05)
硕士论文
[1]高校与产业间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共生机制分析[D]. 张琦.广西大学 2016
[2]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与启示[D]. 马磊.东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26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2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