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从“卓越计划”到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1-11-03 16:48
  我国工程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实现从规模化向内涵式发展的逐步转变。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有层次、系统性地推进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开展贯通式学科融合改革等为重点的实践探索,在有效缓解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过程中,着力探索了轻工类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内涵发展的路径,并结合实践探索的推进情况提出了深化相关改革的策略建议。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从“卓越计划”到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制定思路

工科,四川,大学,生物质


通过联合部分轻工类学科高校开展调研和组织论证,基于轻化工程专业的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的共性科学和技术基础,牵头探索并找到具有宽知识口径、贯通式衔接通畅、前沿发展适应度高的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创建路径,并基于校情牵头制定相关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的改革思路。即以四川大学现有的轻化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其所在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食源性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工程专业中的生物质生物转化利用等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全校生物质加工利用的人才培养资源,创建了“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图2所示)。在申请并获准开办四川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跨学科专业-贯通式”新工科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后,获得开展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探索实践契机。按照开办新专业的规范流程,创新班于2019年5月完成培养目标的确立、“模块化”培养方向的论证、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组织、突破学科专业和院际限制的师资遴选、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学生遴选等前期准备并如期开班,标志着本专业正式启动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实践探索。[11]

贯通式,学科,思路,轻工


新创建的轻工类新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还面临与原依托学科贯通式衔接不畅的瓶颈,即依托的 “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还必须紧随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创建同步拓展其学科领域。基于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四川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支持下,本专业的依托学科也顺应新工科建设启动了以融合和拓展为要务的改革探索。其中融合是基于校情把原有的“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三个对口于轻工产业的一级学科进行整合,以此为主体打造形成与生物质资源利用产业对口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拓展是对原“轻工技术与工程”的二级学科进行调整,结合四川大学的办学特色设立了“皮革化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先进轻工材料”“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等面向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开放二级学科体系,从而在不影响与原传统专业通畅衔接的基础上,为创建的新工科专业贯通了硕博士培养通道(图3所示)。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摸索推进,依托学科的融合改革工作已于2019年底初步完成,且在2020年完成整体融合与拓展进行了首届研究生招生。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实践[J]. 石碧,彭必雨,刘晓虎,何有节.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3)
[2]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教育改革模式探索——“轻化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研究[J]. 石碧,廖学品,彭必雨,何有节,刘晓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2)
[3]工业革命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J]. 夏鲁惠.  中国发展观察. 2020(Z1)
[4]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陈聪诚.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
[5]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J]. 朱高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1)
[6]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7]“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1)
[8]政策与资源:面向工业化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五年回顾之二[J]. 李越,李曼丽,乔伟峰,李雪,赵薇,张晓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6)
[9]人才与竞争:我国未来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五年回顾之一[J]. 王孙禺,谢喆平,张羽,龙宇,李雪,石小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5)
[10]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J].   学会. 2016(07)



本文编号:3474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74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