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06:34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志愿活动以服务于大学生道德成长是高校德育的新课题。本论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手段,详细了解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了道德成长的理论,得出了志愿服务具有促进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功能的结论。但是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再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不明,导致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难以持续、参与动机个体利益倾向严重,导致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受阻、大型志愿服务的德育效果优于非大型志愿服务的德育效果和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中存在潜在负作用这四大问题。而针对这四大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以志愿组织管理机构的完善、志愿服务义务化的政策导向、激励方法的活用来吸引大学生再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高校其他德育手段的全力配合、志愿服务信念的强化、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的转变来扭转大学生参与动机个体利益倾向严重的现象;以扎根“社区”、微笑服务来延续大型志愿服务的德育成果;以心系志愿者、因材施教来预防、抑制大学生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负成长。最后,大学生志愿者还必须树立传递、升华志愿服务的文...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志愿服务的概述
    2.1 志愿服务的起源、发展与现代定义
    2.2 志愿服务的特点
    2.3 中国志愿服务的精神
    2.4 中国志愿服务的类型
    2.5 中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状况
第3章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理论及其功能分析
    3.1 道德与道德品质
        3.1.1 道德的定义及分类
        3.1.2 道德品质的定义及构成
    3.2 关于道德成长的理论分析
        3.2.1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3.2.2 麦克费尔的"社会试验期"
        3.2.3 纽曼的"环境能力"观
        3.2.4 我国学者对道德成长规律的探讨
        3.2.5 志愿服务与道德成长理论的有效衔接
    3.3 关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功能分析
        3.3.1 志愿服务具有道德认知的导向功能
        3.3.2 志愿服务具有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3.3.3 志愿服务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持续发展
        3.3.4 志愿服务促进道德的知情行相结合
第4章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实际问题探究
    4.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及基本信息
    4.2 被调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分析
        4.2.1 参与比例高、种类多
        4.2.2 参与时间较短
        4.2.3 参与动机多样化
        4.2.4 自我评价基本满意
    4.3 志愿服务中影响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问题分析
        4.3.1 大学生再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不明,道德成长功能难持续发挥
        4.3.2 大学生参与动机的个体利益倾向严重,道德成长功能发挥受阻
        4.3.3 大学生参与服务类型不同,道德成长状况差别大
        4.3.4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的不良习惯、消极心理引发道德负成长
第5章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需要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做前提
        5.1.1 统筹管理: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机构
        5.1.2 服务义务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1.3 活用激励:做好表彰奖励工作
    5.2 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需要大学生参与动机综合化做引导
        5.2.1 综合教育:其他德育途径的"给力"配合
        5.2.2 加强培训:维系志愿服务精神内涵
        5.2.3 转变观念:社会大环境的潜在影响
    5.3 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需要后大型志愿服务期的顺利延伸
        5.3.1 扎根"社区":深化非大型志愿活动形式
        5.3.2 微笑服务:延续大型志愿服务精神
    5.4 基于志愿服务的道德成长需要预防、抑制活动中的负作用
        5.4.1 心系志愿者:加大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关心
        5.4.2 因材施教:加大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
    5.5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道德成长需要进一步升华志愿服务文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文化:在反思与创新中引领社会[J]. 李友鸿,赖明谷.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2]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乐园[J]. 何仁花.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07)
[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 鲁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0)
[4]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育人实效性分析[J]. 贠天祥,任新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社会志愿服务的评价论思考[J]. 龚万达.  前沿. 2010(03)
[6]作为文化时尚的志愿服务及其组织机制——兼论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J]. 赵剑民.  学术论坛. 2010(01)
[7]奥运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启示——后奥运时代以志愿实践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宋娟.  思想教育研究. 2009(S2)
[8]关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因子分析[J]. 何菁.  才智. 2009(33)
[9]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服务评价调查[J]. 张建华,原玉杰,司延田,刘光,张明.  体育文化导刊. 2009(10)
[10]二十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 牛国卫.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D]. 杨炎轩.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 李媛媛.东北林业大学 2010
[2]志愿服务活动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D]. 徐彩华.北京交通大学 2009
[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曾剑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 刘宏涛.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94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94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