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0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蕴育、发展、形成的精神品格。从宏观层面来看,新时代更大程度的改革,更广范围的开放,需要改革开放精神激励前行。从微观层面来看,改革开放精神是一种具有实践伟力和鲜明时代特征,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鲜活资源。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彰显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研究,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分析。第一章系统探讨了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提出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蕴育、发展、形成的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敢破敢立、大胆求变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破解难题的奋斗精神,尊重多样、兼收并蓄的包...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
    第一节 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
        二、敢破敢立、大胆求变的创新精神
        三、脚踏实地、破解难题的奋斗精神
        四、尊重多样、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五、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共享精神
        六、坚定理想、上下求索的梦想精神
    第三节 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
        一、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革开放精神是具有实践伟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改革开放精神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二章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一、办学任务特殊
        二、教育环境特殊
        三、教育对象特殊
        四、教育方式特殊
    第二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的需要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第三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分析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的认知状况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三、学校的宣传开展情况
    第二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内容认知程度不高
        二、课堂教学融入程度不够
        三、校园文化融入程度不足
    第三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二、改革开放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现不充分
        三、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力度不够
第四章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
        四、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培育作用
        五、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凝聚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791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791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