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13 22: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规定的治国方略,也是民主国家必由之路,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主要任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大学生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肩负这一历史使命。 大学生的素质应当是全面的,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全的法治观念是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必备要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无论他们将来在哪个领域工作,奉公执法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他们进行法治意识培养旨在使其成为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法治意识能适应社会各种发展需要的新世纪的新型知识分子。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和加强对...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法制与法治
(二) 法制观与法治观
(三) 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法律心理
(四) 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二)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三)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四)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状况及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状况调查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状况调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现状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特点
(一) 关注法治,但法治心理具有不稳定性
(二) 维权意识增强,但对法治的信心不足
(三) 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对法的价值认识不够
(四) 要求依法办事,但法治观念和行为选择存在矛盾
(五) 违法犯罪多因责任意识缺失或权利意识存在偏差
第二章 高校法治意识教育的基本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开展法治意识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 提高认识,把法治意识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 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法治意识教育与依法治校工作
(三)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四) 注重实效,依法规范办学活动
(五)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 取得的成效
(二) 存在的问题
三、基本经验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二) 高校管理松懈的影响
(三) 课程学习压力的影响
(四) 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 家庭氛围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影响
(三)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 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二) 大学生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三) 大学生竞争压力过大、缺乏沟通等问题的影响
(四) 生源质t下降的影晌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探析
一、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任务
(三)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工作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工作原则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教育
(一) 统一思想,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法律心理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 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 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 要善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状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心理教育
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 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法治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二) 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三) 要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
(四) 要落实普法工作经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一: 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法治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816631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法制与法治
(二) 法制观与法治观
(三) 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法律心理
(四) 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二)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三)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四)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状况及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状况调查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状况调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现状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特点
(一) 关注法治,但法治心理具有不稳定性
(二) 维权意识增强,但对法治的信心不足
(三) 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对法的价值认识不够
(四) 要求依法办事,但法治观念和行为选择存在矛盾
(五) 违法犯罪多因责任意识缺失或权利意识存在偏差
第二章 高校法治意识教育的基本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开展法治意识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 提高认识,把法治意识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 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法治意识教育与依法治校工作
(三)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四) 注重实效,依法规范办学活动
(五)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 取得的成效
(二) 存在的问题
三、基本经验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二) 高校管理松懈的影响
(三) 课程学习压力的影响
(四) 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 家庭氛围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影响
(三)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 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二) 大学生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三) 大学生竞争压力过大、缺乏沟通等问题的影响
(四) 生源质t下降的影晌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探析
一、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任务
(三)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工作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工作原则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教育
(一) 统一思想,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法律心理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 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 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 要善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状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心理教育
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 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法治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二) 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三) 要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
(四) 要落实普法工作经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一: 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法治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816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1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