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江西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18:12

  本文关键词:江西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特需项目”)是一项国家为了促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开展以来,试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并进行实地调研,总结试点高校“特需项目”的现状与特点,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包括导论与正文四个部分:首先,导论部分。在于厘清研究缘起、研究意义,阐明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也开展了类似的人才培养项目,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次,“特需项目”理论意蕴部分。旨在从理论上来探讨项目实施的合理性与否。再次,项目的实施现状部分。主要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条件及培养环节等方面对试点高校项目进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项目的问题及对策回应部分。梳理出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解惑”。通过研究分析,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特需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有利于试点高校积累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经验。第二,试点高校初步形成了适宜本校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且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方面基本符合国家对试点高校的办学要求。第三,试点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源质量不高、“双导师”制度落实还不到位、课程体系欠合理、产学研合作效果不佳、教育质量难以评价等五个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力度、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运行“双导师”制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及注重人才过程质量考核并积极引导就业。
【关键词】:特需项目 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导论9-25
  • 1.1 研究缘起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核心概念界定11-14
  • 1.3.1 特需项目11-12
  • 1.3.2 专业学位12-13
  • 1.3.3 人才培养13-14
  • 1.4 文献综述14-22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8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8-22
  • 1.4.3 研究述评22
  • 1.5 研究设计22-25
  • 1.5.1 研究对象22
  • 1.5.2 研究思路22-23
  • 1.5.3 研究方法23-25
  • 第2章“特需项目”的理论意蕴25-31
  • 2.1“特需项目”的实施背景25-28
  • 2.1.1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需求25
  • 2.1.2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5-26
  • 2.1.3 优化高层次人才培育结构26
  • 2.1.4 有效利用地方院校办学资源26-27
  • 2.1.5 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作用27-28
  • 2.2“特需项目”的理论支撑28-31
  • 2.2.1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28-29
  • 2.2.2 项目管理理论29-30
  • 2.2.3 人才全面发展理论30-31
  • 第3章 江西高校“特需项目”的实施现状31-46
  • 3.1 人才培养定位31-32
  • 3.1.1 培养目标31
  • 3.1.2 培养方案31-32
  • 3.2 人才培养条件32-37
  • 3.2.1 师资队伍33-34
  • 3.2.2 支撑条件34-37
  • 3.3 人才培养现状37-46
  • 3.3.1 招生录取37-39
  • 3.3.2 课程教学39-41
  • 3.3.3 专业实践41-43
  • 3.3.4 学位论文43-44
  • 3.3.5 就业发展44-46
  • 第4章 江西高校“特需项目”实施问题及对策回应46-53
  • 4.1 问题及成因分析46-49
  • 4.1.1 生源质量不高46
  • 4.1.2 课程体系欠合理46-47
  • 4.1.3“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47-48
  • 4.1.4 产学研合作效果不佳48
  • 4.1.5 教育质量难以评价48-49
  • 4.2 对策建议49-53
  • 4.2.1 加强招生宣传力度49-50
  • 4.2.2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50
  • 4.2.3 规范“双导师”制度50-51
  • 4.2.4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51
  • 4.2.5 注重过程考核并积极引导就业51-53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3-55
  • 5.1 研究结论53-54
  • 5.2 研究不足54
  • 5.3 未来方向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6
  • 附录A:调查问卷60-65
  • 附录B:访谈提纲65-6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12期

2 龚志伟;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3 刘峗,杨秀军,黄远友;论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安松叶,宁耀斌;大学要不断校正人才培养的方向[J];科技·人才·市场;2000年06期

5 徐天申;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J];思维与智慧;2000年05期

6 杨晓明,孟繁有;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石油教育;2000年10期

7 施春华;论创新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元丰;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9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郑雅萍;;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丰硕;;我国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瑞芳;;浅谈基于“六西格玛”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策略[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慧;;西部开发为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陈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皓 通讯员 胡文锋;农发行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工作[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淮海工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吴明忠;协同创新必须和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海闻;创新人才培养卡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范珉菲;高层次医卫人才培养考核新模式推出[N];山西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溟;端正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柳黎明;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N];黑河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江尧瑞;抓住师资,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N];光明日报;2014年

9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徐亦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张久雷 记者 一丁;以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N];遵义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益东;基于课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张燕娜;河南省桥牌基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巩俊婷;浙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考察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欣;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6 戴敏;GE公司零售高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昊;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宗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仪表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金永存;基于“163模式”的机械加工类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江西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72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