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高校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交媒体在高校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媒体 高校危机信息 情景危机传播理论 二次危机传播 二次危机反应
【摘要】: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形态的社会组织,受到了来自社会和自身内部的各类矛盾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学校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危害,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当今高校中危机事件频发,例如复旦投毒案、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等等。危机事件一旦出现,对高校而言不仅面临着危机本身所带来的危害,还面临着学校声誉、形象受到损害等一系列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以其交互性和实时性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发布与交流沟通平台。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范围和用户群十分广泛,越来越多的高校用户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意见、看法和观点。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更好的危机信息管理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或者骚乱,这对于危机信息的掌控十分有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对危机信息进行掌控成为了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情景危机传播理论”(the Situait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为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法设计不同的情境因素及实验变量,对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以及二次危机传播、二次危机反应做量化分析与处理。首先,本研究对危机传播的相关及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社交媒体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在对国内外关于情景危机传播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Coombs等人在情景危机传播研究中的实验法,探讨不同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以及消息类型对受众二次危机传播与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2(社交媒体类型:微博/微信)×2(消息来源:学校官方/辅导员)×2(消息类型:替罪羊/承认道歉),通过实验设计对变量关系提出了相关假设。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和二次危机反应的个体影响作用显著;在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的交互影响中,两因素交互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对于受众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作用显著;同时,三因素交互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与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突破案例研究的经验性限制,把情景危机传播理论中的组织主体拓展为高校。在假设验证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情景危机传播理论”与高校用户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对在危机情境下,高校的媒介策略以及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分析出了在危机情境下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的消息来源以及不同的消息类型在危机信息发布时的优化组合方式,这对学校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危机信息发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 高校危机信息 情景危机传播理论 二次危机传播 二次危机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G64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2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22-23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3-25
- 1.4.1 研究方法23
- 1.4.2 研究创新点23-25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5-35
- 2.1 概念界定25-29
- 2.1.1 社交媒体25-27
- 2.1.2 危机传播27-29
- 2.2 理论基础29-35
- 2.2.1 情景危机传播理论(SCCT)的基本假设29
- 2.2.2 情景危机传播理论(SCCT)的主要研究内容29-33
- 2.2.3 情景危机传播理论(SCCT)的理论价值33-35
- 第三章 研究问题、假设与实验设计35-46
- 3.1 危机情景:高校食物中毒35-36
- 3.2 研究问题与假设36-40
- 3.2.1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的影响(微博/微信)36-37
- 3.2.2 不同的消息来源的影响(学校官方/辅导员)37-38
- 3.2.3 不同的消息类型的影响(承认道歉/替罪羊)38-39
- 3.2.4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的消息来源和不同的消息类型的交互影39-40
- 3.3 实验设计40-46
- 3.3.1 实验过程40
- 3.3.2 实验材料40-42
- 3.3.3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42-43
- 3.3.4 实验问卷设计43-44
- 3.3.5 研究数据的收集44
- 3.3.5.1 样本选取及规模44
- 3.3.5.2 实验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44
- 3.3.6 数据分析方法44-46
- 3.3.6.1 描述性统计分析44-45
- 3.3.6.2 信度分析45
- 3.3.6.3 效度分析45
- 3.3.6.4 多因素方差分析45-46
- 第四章 结果分析46-54
- 4.1 数据收集情况46
- 4.2 样本描述统计46
- 4.2.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46
- 4.2.2 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统计46
- 4.3 信度检验46-47
- 4.4 效度检验47-48
- 4.5 假设检验48-53
- 4.5.1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的影响(微博/微信)48-50
- 4.5.2 不同的消息来源的影响(学校官方/辅导员)50-51
- 4.5.3 不同的消息类型的影响(承认道歉/替罪羊)51-52
- 4.5.4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的消息来源和消息本身的交互影响52-53
- 4.6 结果讨论53-54
- 第五章 研究结论54-59
- 5.1 研究结论54-56
- 5.1.1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的影响(微博/微信)54
- 5.1.2 不同的消息来源的影响(学校官方/辅导员)54-55
- 5.1.3 不同的消息类型的影响(承认道歉/替罪羊)55
- 5.1.4 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的消息来源和不同的消息类型的交互影响55-56
- 5.2 对策与建议56-57
- 5.3 研究不足57
- 5.4 研究展望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馨;;社交媒体盛行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发展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8期
2 阴卫芝;;美国五所高校社交媒体准则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3年02期
3 亚历克斯·皮埃尔·特维斯;;社交媒体过载,我们都抑郁了[J];商学院;2013年09期
4 王忠强;胡增军;郭斌;;基于社交媒体的独立学院招生宣传对策构建[J];文学教育(中);2014年04期
5 刘铭嘉;陈茜;黄庭瑞;翟家琛;荣沛洋;杨柳;;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以微博、微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09期
6 虞鑫;徐文擎;;当遇到社交媒体事件[J];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02期
7 李巍;;社交媒体,品牌与体育的最佳结合体[J];中国广告;2012年07期
8 王宏涛;王宏武;;社交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倪琳;;社交媒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3年17期
10 高崇;;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中玩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矫治[J];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洪婧茹;;社交媒体与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 编译;社交媒体营销助推器还是新航向?[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平;社交媒体重构商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一鸣;出版商介入社交媒体的危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Chris Nerney;社交媒体带来的5大安全威胁[N];网络世界;2011年
5 李鑫源;社交媒体影响不容小窥[N];科技日报;2011年
6 陈晓平;社交媒体的“葫芦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肖明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社交媒体引发营销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文化学者 常江;社交媒体的“情绪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朱永磊 贝恩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与高科技业务主管;如何成为社交媒体的长期赢家[N];通信产业报;2012年
10 记者 赵中文;东南亚企业倾向利用社交媒体经商[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朱星玮;社交媒体信息结构化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絮;社交媒体广告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蒙;网络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与品牌传播[D];辽宁大学;2013年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蕾;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巩丽;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行为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邹姝玉;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胜;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及商品推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4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