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儒家礼学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一个字,就是礼。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变迁中,礼可谓扮演了最为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礼仪、礼义、礼乐、礼制、礼法等形态加以研究和探讨而形成的系列典籍著作,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认知信仰、规章制度、文化艺术等渗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且无可替代的影响。这些在礼的不同形态和范畴影响下而形成的一切与礼相关的学术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即可称之为礼学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已然成为民族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被视为瑰宝代代相传。进入近代文明社会后,国情的突变使得礼文化的际遇与从前大相径庭,负面作用被大肆夸大,一度沦为糟粕无人问津。幸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被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礼文化也逐渐被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尽管如此,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礼文化的认知仍不甚深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认识与了解礼文化的积极意义。道德教育是教育之灵魂。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安定和谐。当下中国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颇为深刻,有目共睹。价值观念的转变、道德伦理的异化、政治信仰的模糊、传统文化的淡漠等,这些都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校德育课程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礼仪之邦的道德素养也曾在世界文化中书写过绚丽篇章。因此,要大力推进高校道德教育,使其发展和创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挖掘传统礼文化思想中的深邃理念和精神财富,是一条可行之径。礼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提升道德境界、规范礼仪行为、促进校园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高校德育充分借鉴传统礼文化资源,不仅对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礼学 思想 德育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绪论8-15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2
- 1.2.1 国内现状9-11
- 1.2.2 国外状况11-12
- 1.3 研究内容12-13
- 1.4 创新点13
- 1.5 研究方法13-15
- 2 儒家礼学思想解读15-27
- 2.1 礼的含义15-17
- 2.1.1 道德伦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15-16
- 2.1.2 礼仪规范——社会交往活动的准则16-17
- 2.1.3 典章制度——国家统治运行的手段17
- 2.2 礼的思想本质17-21
- 2.2.1 仁17-18
- 2.2.2 理18-19
- 2.2.3 德19-20
- 2.2.4 敬20-21
- 2.2.5 和21
- 2.3 礼的价值21-27
- 2.3.1 礼于个人的价值22-23
- 2.3.2 礼于社会的价值23-27
- 3 高校德育研究述略27-33
- 3.1 德的含义27
- 3.2 德育的含义27-28
- 3.3 高校德育的作用28-29
- 3.4 高校德育现状29-30
- 3.5 高校德育问题原因探究30-33
- 3.5.1 自身认识不足30-31
- 3.5.2 课程地位不高31
- 3.5.3 教学内容空洞31
- 3.5.4 途径方法单一31-32
- 3.5.5 社会氛围不够32-33
- 4 礼学思想在高校的德育价值及运用路径33-43
- 4.1 礼学思想与高校德育的关系33-35
- 4.1.1 礼与德的契合33-34
- 4.1.2 德育对礼学思想的扬弃34-35
- 4.2 礼学思想之于高校德育的价值分析35-39
- 4.2.1 内容借鉴——继承礼学经典思想35-36
- 4.2.2 途径启发——促进人格内外兼修36
- 4.2.3 氛围影响——注重礼仪规范熏陶36-37
- 4.2.4 方法启示——发扬礼治自律意识37-38
- 4.2.5 地位启迪——崇尚德才兼备人格38-39
- 4.3 儒家礼学在高校德育中价值运用的路径39-43
- 4.3.1 重之以德39
- 4.3.2 教之以礼39-40
- 4.3.3 育之以情40-41
- 4.3.4 染之以境41-42
- 4.3.5 施之以行42-43
- 5 结束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作者简介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甲云;陈戍国;邹远志;;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姚才刚;先秦礼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晚周礼的文质论》[J];江汉论坛;2005年05期
3 魏殿朝;;浅析老子的礼学思想[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刘永青;;清代礼学研究的特点[J];齐鲁学刊;2008年06期
5 梅珍生;;论恭敬与谦让的礼学意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玲莉;朱人求;;哲学视域中的诸子礼学——读陆建华《先秦诸子礼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姚艳霞;章启辉;;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舫;;古代礼学“尊尊”观念释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帅;;南北朝官方礼学教育述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郑显文;唐代礼学的社会变革[J];人文杂志;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宵兰;;传统礼学思想的天人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5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守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应多关注礼学的现代价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2 李淑敏;礼学:人生的财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车效梅 山西师范大学;礼学、礼制的变与不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宗桂;诸子礼学的取向和指归[N];光明日报;2009年
5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满海;经学的没落与礼学研究的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唐红丽;《中华礼藏》首期整理完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焦徽;曾国藩的礼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张有智;儒家礼学与传统文化[N];山西日报;2011年
9 郭齐勇;礼学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10 乐胜奎;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KIM YONGCHEL(金容彻);清朝与朝鲜朝时期礼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邹远志;经典与社会的互动:两晋礼学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家琪;颜真卿的思想与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冯琦;朴世采礼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杰;寒冈郑逑的礼学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孙远;汪}1礼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16年
5 李盼盼;荀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6 杨丹;儒家礼学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秦兆吉;东晋礼学复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黄辉;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郑艳;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2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9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