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媒体技术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接受效果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尝试从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文献研究和综合研究法,阐述和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涵义、特征、类型以及评价机制。通过对南宁五所高等本专科院校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现实情况,发现了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特殊活动中,怎样“用活用熟”新媒体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一要提高教育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满足接受需要。通过对高校思政教师“特殊队伍”的建设和扶植,严格筛选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和“把关人”,并带动高校思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会正确使用新媒体。二要增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力度,-提高接受效果。具体做法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加强大学生新媒体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新媒体。三要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接受氛围。通过加强高校红色主题特色网站建设,提高接受效果;综合运用好微信微博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大学生“新媒体意识”;同时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要完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监管机制,拓宽接受渠道。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接受环境;学校要加强舆论引导,创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家庭要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合理运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接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导论10-18
- 一、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三、研究现状12-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5
- (一) 研究方法14-15
- (二) 创新之处15
- 五、理论基础15-18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15-16
- (二) 传播学理论16-18
-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概述18-26
-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内涵18-19
- (一) 新媒体环境下“接受”的含义18
- (二)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含义18-19
-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特征19-21
-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广泛性19-20
-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现实性20
- (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渗透性20-21
- (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高效性21
-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类型21-24
- (一) 短时间效果和长时间效果21-22
- (二) 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22-23
- (三)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23-24
-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评价机制24-26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现状及分析26-49
-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现状26-43
- (一)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及其分析26-41
- (二) 通过调查访谈得出的结果及其分析41-43
-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3-45
- (一) 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意识不强,积极性较低43
- (二) 接受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多,大学生出现不良接受现象43-44
- (三) 接受过程:校园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不完善,接受效果不理想44-45
- (四) 接受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欠佳,影响接受效果45
-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及其原因分析45-49
- (一) 认知层面的效果及原因分析45-46
- (二) 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及原因分析46-47
- (三) 行为层面的效果及原因分析47-49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49-59
- 一、提高教育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满足接受需要,变被动为主动49-51
- (一)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特殊队伍”建设和扶植49-50
- (二)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选拔50
- (三) 高校思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会正确使用新媒体50-51
- 二、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接受效果,变无效为有效51-53
- (一)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51-52
- (二) 加强大学生新媒体法律法规教育52-53
- (三) 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新媒体53
- 三、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接受氛围,变一般为良好53-56
- (一) 加强高校红色主题网站建设53-54
- (二) 增强“新媒体意识”,加强组织管理54-55
- (三) 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55-56
- 四、完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监管机制,拓宽接受渠道,变单一为多元56-59
- (一) 社会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尤其是要净化网络环境56-57
- (二) 学校要加强舆论引导,创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57-58
- (三) 发挥大学生新媒体技术优势,推动良好家风的形成58-59
-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附录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调查问卷65-70
- 附录二:高校运用新媒体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情况调查访问提纲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长春;适应与超越——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2 李卫东;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沈跃瑛;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 王忠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J];理论前沿;2000年19期
5 袁敬伟;以发展为主题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7期
6 郭宁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张利先,刘静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及施教对策[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祝春梅;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谭先锋;坚持用“三个代表”思想 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云梦学刊;2001年05期
10 许疆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指针[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谢巧生;;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沙化”现象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颖;;让大学生远离邪教[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刘殿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马静;刘玉标;;反思与建构: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7 靳久良;须卫;焦凤松;;大学生自杀的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A];“完善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和谐校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程文忠;;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对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9 王强;;道德信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基础[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10 姚志军;周红松;;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思考——以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例[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2 河北大学 段艳丽;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韩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4 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刘志坚;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韩振峰;警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N];河北日报;2003年
6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贝贝 林建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个原则[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宫建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4年
8 王海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9 宁波大学 邓建平;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N];光明日报;2012年
10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杨江帆;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于冰;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灵伦;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5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6 谷力群;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3年
7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9 吴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2 李心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张艳丽;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4 邵红;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5 杜菊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雪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邹小燕;“80、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姚晓波;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佳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1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62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