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及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1:55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及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 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运作模式 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高等教育单位长久以来为祖国输送骨干人才,在祖国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每个时期都彰显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与之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是发挥教育单位效用的基石和坚固的屏障。然而,现阶段对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把控和管理模式存在较大漏洞,尚未形成一套统一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体系,运行的流畅性、适用性、实用性都有待考量。除此之外,众多学者对于高校人才资源挖掘和管理人才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尚未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透彻探析。基于此背景,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干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明晰其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创新性地阐述了新型运作模式。该模式蕴涵了一个总指令,用于连接四个子系统的交流。这四个子系统有着各自的职能领域。其中决策系统发布革新指令,并将所要采取的举措告知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令其知晓现阶段单位内部所要落实的举措,由其对执行的过程进行严加把控和管制。最后在执行系统完成执行计划后,由反馈系统将这些举措所带来的影响和效益进行整合,通过综合比较后,提出改进措施,并将其汇报给决策系统,由其进行综合考量,进而颁布新指令。通过这四个系统的高效合作,加之以七个机制的强有力的支撑,便能从根本上提高该模式运行的效率。同时给出了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以模式探索为重点,努力使人才人事管理朝着柔性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将传统的人事管理从重“管”转移到重人力资源开发上来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干部 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运作模式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一)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概况10-11
  • (二)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概况11-12
  • (三)国外高校学生辅导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相关动态12-13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13-15
  • (一)研究思路13
  • (二)研究方法13-14
  • (三)技术路线14-15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15-23
  • 一、高校学工干部人力资源特点、工作特征及对其开发的注重方面15-18
  • (一)高校学生工作干部的特点15-16
  • (二)工作的繁杂性与对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性要求16
  • (三)工作难度大对岗位经验积累的益处及对外出进修的不利影响16-17
  • (四)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的注重方面17-18
  • 二、高校学生工作目标设定与学工干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18-19
  • (一)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目标对学工干部队伍开发和素质提升的要求11(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岗位职责分析对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讨论18
  • (三)学工干部绩效考核对其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粗浅思考18-19
  • 三、学生管理跨部门整合对管理人员协调能力提升的途径探索19
  • 四、高校学工干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总体框架19-23
  • (一)高校学工干部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目标、内容、实施程序19-20
  • (二)高校学工干部职位分析、设计与评估20-21
  • (三)高校学工干部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淘汰流程管理21
  • (四)绩效考评管理21-23
  • 第三章 高校学工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23-39
  • 一、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现状调查过程23-24
  • 二、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现状调查结果24-27
  •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的成绩25
  • (二)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现状存在的问题25-27
  • 三、高校学工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现状影响因素分析27-39
  • (一)育人机制影响因素分析31-34
  • (二)留人机制影响因素分析34-36
  • (三)流动机制影响因素分析36-39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运作模式构建及分析39-61
  • 一、运作模式的构建39-41
  • 二、运作模式的分析41-60
  • (一)运作模式中决策系统的分析41-58
  • (二)运作模式中的执行系统分析58-59
  • (三)运作模式中的监督系统分析59
  • (四)运作模式中的反馈系统分析59-60
  • 三、学工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60-6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一、结论61-62
  • 二、建议62
  • 三、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表(关于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问卷)66-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志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在开发上[J];中国人才;2000年06期

2 姚裕群;迈向21世纪,开发人力资源──评《近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综合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3期

3 何长仁,张会英;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庞发现;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5 陈清;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24期

7 吴洪伟;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凸现教育的作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1年09期

8 张秀英;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培养和造就新世纪人才[J];理论研究;2001年S1期

9 李家林;论考试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俞晓安;;网络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J];上海经济;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兵;;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探讨[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2 陈哲;;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3 ;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获奖名单[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年

4 丁文阁;;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厉以宁;;道德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就算会议的一个小插话[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存金;;论区域发展中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桂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曙;史再达;;浅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印德强;;区域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堂亮;;布依族人力资源开发探析[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肖鸣政邋刘追;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徐宏;人力资源开发及其途径[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通渭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陈建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定西日报;2007年

4 福建社会科学院 涂征;构建和谐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刘彩梅;加快人力资源开发[N];甘肃经济日报;2001年

6 郑作广(作者系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N];广西日报;2005年

7 武汉大学商学院 李燕萍;论我国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N];经济日报;2002年

8 木子;加快市场化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9 徐荣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高教研究所;试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作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石奇波(作者系弥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农村劳力转移[N];大理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洛;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张志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程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窦鹏辉;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涛;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燕;异质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何开颜;气象部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姜阿妮;入世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李霞;胜利油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沙拉·赛力克;新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6 潘明明;南疆三地州农村反贫困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蒋月;区域宏观层次视角下边远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毕文芹;西藏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奕含;郑州市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高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业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75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75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