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失踪了的中国新诗传统

发布时间:2018-01-20 18:17

  本文关键词: 新诗传统 东南大学 汉语诗歌 宗白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诗性智慧 政治革命 北京大学 理论建构 出处:《扬子江评论》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末以来,汉语诗歌陷入了困境与危机,这也是中国文学进入全球化语境后自身弱点的充分显露。辑录这组"21世纪汉语新诗发展走向"笔谈文章的意图即是:检索新诗历史的缺失,在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美的质素,确立新诗标准,为21世纪汉语诗歌理论建构提供新的参照。姜耕玉的《新诗"革命性"对自身的遮蔽》回眸百年新诗历程,意在反思"革命"观念对新诗自身的遮蔽,从而挖掘汉语诗性智慧;王珂的《新诗应该重视艺术性和制作性》则聚焦于汉语诗歌的语言意识,在标准失范的当下语境中强调新诗标准的构建策略;赵思运的《失踪了的新诗传统》考察了国学背景下东南大学新诗先驱的诗学足迹,以期为21世纪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has fallen into a dilemma and crisis. This is also the full exposure of the weakn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group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21th century" is to search for the missing of the history of new poetry.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the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and establish the standard of new poetry. In 21th century, it provides a new reference for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etry. Jiang Ganyu's "Revolution" of "New Poetry" covers itself. Looking back on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new poetry, it is intended to reflect on the "revolution" concept of the shelter of the new poetry itself. 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Chinese poetic wisdom; Wang Ke's "New Poetr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rtistry and production" focuses on the linguis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poetry, and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new poetry standard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standard anomie. Zhao Siyun's "the tradition of missing New Poems" examines the poetic footprint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s new poetry pioneer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in 21th centur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新诗已经九十岁了,但是它的身体里充满着躁动、惊悸与紧张,“打倒”、“pass”的呼声不绝于耳,颠覆与反叛成了主流。先是20世纪初的革命情结从政治上的叛逆波及到思想、文化乃至整个诗学传统的颠覆;一直到80年代,“先锋”竟然成了最最时髦的主流文化,21世纪初,“先锋到死”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吴怀祺;;近代报刊与史学近代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葛永波;;宗白华美学的文化理想及其哲学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赵学存;;宗白华关于中西美感发生论的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10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维东;;遗忘的“辛亥”与缺失的“现代”——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京派与海派[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姜涛;;解剖室中的人格想象:对郭沫若早期诗人形象的扩展性考察(初稿)[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静;;20世纪上半期的“过渡时代”观之嬗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f替,

本文编号:144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4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1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