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章太炎的国学概念及其品格与精神

发布时间:2018-01-20 19:04

  本文关键词: 章太炎 国学 语言文字 小学 国学研究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主流论断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现了误读或误解。太炎先生的国学包括国学、国粹、国故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文字学是其基础,思想史是其核心。通过对其国学概念原旨的阐释,对其学术思想和国学实践的追根溯源可知,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实践品格与自觉的现代精神,他的国学研究以民族独立思想为核心,国学实践与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弘扬国学的同时,他对国学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现代反思,积极探索国学的现代形式。当然,他在推广国学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太炎先生的国学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some mainstream theories in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and philology,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academic history have misread or misunderstand Mr. Zhang Taiyan's academic thought system. Language philolog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s the core of the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ulture, we can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of its academic thought and practice. Taiyan's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 high practical character and a conscious modern spirit. His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akes the though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s the core, an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h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modern reflec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actively explored the modern form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f course. He also left us a lesson in promot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国学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文化命题。在学术史上,章太炎先生是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他的学术体系恢宏博大,占领着国学诸多领域的前沿。遗憾的是,学界对章太炎的国学一直存在三方面误解:其一,多从狭隘的“小学”角度审视太炎先生的语言文字学术思想,或责之过苛,或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王天根;;晚清域外报刊与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媒介镜像——以《天义》及《新世纪》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6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7 洪修平;隋思喜;;从国学内涵的演变谈《儒藏》的编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满”特征[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9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左玉河;孙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张涛;;由经入史之一例——经世思潮影响下的《五礼通考》接受史[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4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付清海;;论光复会的瓦解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6 张学继;;探索体国经野之方略——110年来有关我国一级政区改革方案评议[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7 马铭德;;庙谟已是争孤注 试论清末新政中的满汉政争[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段晓华;畅洪f;钱超尘;张其成;;章太炎医学思想师承渊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10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5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心力;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3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5 杨冬梅;消费伦理问题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肖剑平;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D];湘潭大学;2003年

8 刘春明;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文人重新进行文化选择的原因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江辉;论章太炎的汉晋学术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王有红;俞樾传统学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桂珍,叶建华;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J];浙江学刊;1997年05期

2 崔自默;;“毋溺于旧学,幸甚”——有感于眼前的“国学热”[J];艺术评论;2006年03期

3 陶东风;;有感于国学进入选秀时代[J];成才之路;2009年24期

4 李文晋;中国国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在郴州召开[J];阅读与写作;1995年02期

5 姜超;;博弈国学[J];大视野;2006年09期

6 陈炎;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1期

7 ;“国学大师”帽子满天飞的年代[J];国学;2007年12期

8 龙敏;略论章太炎的文化指归与政治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师海军;郝润华;;关于国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J];学海;2009年02期

10 徐雁;;在“大众国学”与“大家国学”之间[J];学海;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庆本;;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陈绛;;从“中学”到“国学”——兼论国学的现代性[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3 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任俊华;;倡导“华夏新国学”之缘起[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国学论衡》宗旨[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纪宝成;;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楼宇烈;;国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 于立生;国学 该不该斤斤计较其名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刘梦溪;“国学”缘起:民族的回望与内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4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6 记者郑阳洋;“90后”暑期自费习国学[N];昆明日报;2010年

7 曲长生 唐天宇 记者 丁雷;我市首届国学研讨会开幕[N];大连日报;2010年

8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N];光明日报;2010年

9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欧阳小红;国学院的发展及办学特色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3 才爽;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热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陈东;大学国学教育的价值与现实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9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49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