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试论韩国儒学的特性

发布时间:2018-04-11 08:03

  本文选题:韩国儒学 + 心性 ; 参考:《中国哲学史》2007年04期


【摘要】:韩国儒学是在本土形成的固有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的朱子学,并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固有思想中很早就存在着儒学性的因素,传统思想也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儒学思想很容易地传入并被吸收。而吸收朱子学形成的朝鲜性理学与中国相比,则发生了不少深入而细致的变化。朱子学传入之初便被新兴士大夫们接受,后来以此为指导理念建立了朝鲜王朝,从而被定为国学。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而又特殊的关系,使得儒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成为了指导阶层的统治理念、士人阶层的权斗工具。朝鲜儒学者对人的道德心性的深入探索、士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识以及学派的分化和党争都与此息息相关。
[Abstract]:Korean Confucianism was formed in the history of adapt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its native thought.The traditional thought i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hich makes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easily introduced and absorbed.Compared with China,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found and meticulous changes in the Korean sexology formed by Zhu Zi.Zhu Zi was accepted by the new literati and official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introduction, and later established the Korean Dynasty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This close and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makes Confucianism no longer a pure knowledge but a ruling idea of the guiding class and a tool for the power struggle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Korean Confucian scholars deeply explore the mor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strong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s, the division of schools and the party conten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3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邢丽菊;;朝鲜时期儒学者对孟子“四端说”的阐释——以退溪、栗谷与茶山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邢丽菊;崔英辰;;从韩国儒学的角度解析儒学的生态伦理[J];东岳论丛;2011年03期

2 邢丽菊;;从茶山经学看其心性论[J];孔子研究;2006年06期

3 邢丽菊;;茶山丁若镛的心性论探析:以经学为中心[J];韩国研究论丛;2012年01期

4 邢丽菊;;从中韩儒学的角度解析儒学的生态伦理[J];韩国学论文集;2012年00期

5 邢丽菊;;朝鲜时期儒学者对孟子“四端说”的阐释——以退溪、栗谷与茶山为中心[J];齐鲁文化研究;2006年00期

6 万光军;;十年来孟子研究综述[J];人文世界;2009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河红联;李n晌穆垩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2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立志;郑齐斗与王阳明良知思想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2 张戎;李朝后期北学派思想中的西学影响探析[D];延边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久;;韩国儒学与崔济愚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改造[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耿国华;胡业福;房晓军;;《管子》修养思想探究[J];管子学刊;2010年04期

3 秦翠红;朱智武;;试论陈tx的儒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J];船山学刊;2010年04期

4 吴芳;;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实用思想浅析[J];大家;2011年12期

5 向珂;;18世纪东亚儒学思想比较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03期

6 韩英;试论丁若镛对朱子学的批判[J];当代韩国;2003年03期

7 洪军;;尤庵宋时烈性理学思想浅析[J];韩国研究论丛;2004年00期

8 赵楠楠;;朱子哲学里的四端和七情[J];理论界;2009年05期

9 洪军;;论三峰的性理学思想[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10 陈来;;重新理解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2 陈名实;林国平;;郑成功的儒学思想及其影响[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颜廷淦;翟华楠;;论儒学思想与医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杨大光;王槿;;继承、弘扬儒学思想 建设和谐、文明大理[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之濂;;道学初期辉煌之旅简考(聃历元年-450)[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7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黄明喜;;儒学教育社会化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中华;;戴逵儒学思想述评——兼论西晋时期儒玄佛道之关系[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徐黎明;宿明良;孔筠;;宁静是健康的一剂良药[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克敬;媒体人的道德保健[N];西安日报;2001年

2 刘正山;经济学谈不谈道德[N];国际金融报;2002年

3 何海波;认真对待道德[N];法制日报;2002年

4 ;虚拟世界的道德[N];计算机世界;2000年

5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 本报记者 李扬;重视“道德应对”[N];新华日报;2002年

6 刘坚承;道德不能代替市场法则[N];中国信息报;2000年

7 邓黎;南非政府与跨国公司打“道德官司”[N];检察日报;2001年

8 朱小试 陈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商务道德[N];中国贸易报;2000年

9 王永兵;现代教育“道德”缺失的启示[N];中国审计报;2001年

10 李世向;经济、法律、道德、三力并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N];西安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英日;儒学思想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陈才;朱子诗经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高琼;生命践履与“性天通”——薛tD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D];吉林大学;2005年

8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永福;从“儒学”到“现代”:越南的新文学/文化运动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关系[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龙哲;栗谷对朱子学理气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D];延边大学;2010年

2 高玉娜;从《朱子家礼》看朱熹的孝道主张[D];安徽大学;2012年

3 陈晓蓉;伊藤仁斋的“王道”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王一麟;刘蕺山慎独思想简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月芳;朱子“持敬”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6 刘远鑫;朱子诗歌之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勃然;朱子“诚”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1年

8 张卫国;“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D];海南大学;2011年

9 王蓉;从《朱子家礼》看儒家的家庭伦理观[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许伟;朱子与阳明格物致知说之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5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35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