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保守思潮的困境与歧路
本文选题:中国近代 + 文化保守思潮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5期
【摘要】: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思潮历时久远,影响较大,其思想家研究国学,反对西化,呼吁现代化建设应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其发展也陷于困境,如保国与卫道的顾此失彼;"卫道"与"开新"的事与愿违;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尖锐对立等。由此使思潮出现某些歧途:开始脱离社会,走入象牙之塔;思潮作为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的倾向初现端倪等。应该指出,这也是时代矛盾的反映,加之外患的急迫和传统积淀的深厚,思想家难以深思熟虑,细心建构,总体来说,思潮的理论贡献是主要的。
[Abstract]:The trend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modern China la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Its thinkers studied Chinese culture, opposed westernization, called for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harmon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layed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However,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in a dilemma, such as keeping one country and Wei Tao neglecting one another; "Wei Dao" and "opening new" backfire; and the sharp opposi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etc.This led to some misguided trends of thought: beginning to break away from society and into the tower of ivory, and the tendency of ideological trend as an iner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and so 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times, in addition to the urgency of the foreign invas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traditional accumulation, the thinkers are difficult to deliberate and carefully construct it. In general,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is the main one.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分类号】:K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谢懋金;试析近代激进思想的生成原因[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3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4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5 王飚;“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张立;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略论阮元科学思想的实学精神及其局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李中华;中国哲学的历程——兼论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10 杨绪敏;;论明代空疏学风形成和嬗变的原因及影响[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道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新局面[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陈凡;;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Chen Fan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P.R.China 110004;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OLOGY AND ITS CULT URAL INTEGRATION[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樊志民;强百发;;中日韩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A];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8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9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学琴;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史玉华;怪诞背后的真[D];湘潭大学;2002年
10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涛;;精品课程建设与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旭;;盛京请愿: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3 李建国;;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任保秋;;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阿忆;;第一个平等条约[J];新华航空;2011年07期
6 杨飞;;王克敏与王揖唐:翁婿汉奸大争斗[J];钟山风雨;2011年04期
7 孙洪柏;;论清末民初的侠义之风[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叶秋江;;说不尽的“百年企盼”[J];当代广西;2011年12期
9 舒健;;晚清的尚武强军思潮[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5期
10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J];同舟共进;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房德邻;;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评《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5 黎志刚;;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之思考——再访刘广京先生[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6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7 徐逢宝;;反思历史悲剧 弘扬爱国主义——浅论中国近代史[A];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相关链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窦坤;;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项新成果——读《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一八八七年海外游历使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邵雍;;1903年张謇长崎之行新探[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毅;“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冲及;六十年的回顾[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天纲;徐中约与《中国近代史》[N];文汇报;2008年
4 张耀杰;《中国近代史》的人和事[N];经济观察报;2008年
5 王十月(书评人);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写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喜所;历史在多元与僵化间变奏[N];太原日报;2010年
7 王桧林;王希天事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N];协商新报;2006年
8 常旭;1929大萧条如何影响了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续鸿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通史[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时e,
本文编号:1738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3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