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
本文选题:科学方法 + 现代史学 ; 参考:《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摘要】:胡适等人倡导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深远,它不独在"拉近"传统学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心理差距、扩大现代科学方法的感召力、吸引学术界更多人士自觉接受现代逻辑方法与科学理性精神的洗礼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它提示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外延性拓展的新思路,由此直接开启了从北京大学国学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倡导的重视田野考察和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史学发展新路径。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一现代史学建构路线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弱点:一是混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特别是把"近代史学"的工作范围牢牢框定在史料学的领域,以致限制了历史视野及其研究事业的合理拓展;二是模糊了传统考据学(朴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学术界对传统方法的自觉改造和更新意识。
[Abstract]:The "scientific method" advocated by Hu Shi and other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narrowing"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western modern science, but also expanding the appeal of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Attracting more people in academic circles to accept the baptism of modern logical methods and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has played a powerful role in promoting it. What is more worthy of attention is that the modern humanities academic research that it suggests refers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natural science.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ew thinking of extraductive development, this has directly opened the door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Peking University.The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Histo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Studies of Academia Sinica advocate a new way to develop historiography.However,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some weaknesses in the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line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first, it confuses the boundary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especially by firmly setting the scope of the work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s.As a result, the historical field of vision and the reasonable expansion of its research cause are limited; seco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xtual research (simple science) method and th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 is blurred.To a certain extent, it weaken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reform and renew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系;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罗永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学教育政策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熊宁;本世纪前半叶我国近代地理教育初探[J];地理研究;1987年01期
4 肖承罡;;30年代广东救亡歌咏运动述略[J];广东党史;2006年03期
5 官丽珍;抗战期间日本对广东的文化侵略述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胡杨;;试论民国时期许崇清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0年05期
7 赵师红;;近代中国大学应用性学科“为社会服务”理念的践行——以农科为个案[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6期
8 邓小林,唐莉;略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之任职资格与教师聘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9 游玉华;近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轨迹[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10 张越;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教学建制与课程设置[J];历史教学;200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滕峰丽;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与三民主义(1909-1928)[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媛;回望与沉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时峗;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研究(1897-1937)[D];河北大学;2007年
7 朱映占;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D];云南大学;2012年
8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成杰;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3 周志辉;校训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何淼;张志乐与中国革命运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海冬;邹鲁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赵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贫困生资助问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朝辉;抗战时期的高校学生救济[D];四川大学;2007年
8 喻静;中韩两民族联合革命运动史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庆华;校训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曙光;民国时期广东省内高校华侨学生教育状况研究(1937-1949年)[D];暨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忆;胡适的中西文化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邱淅闻;;论胡适的文化救国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徐茜;;四面楚歌、腹背受敌——20年代“整理国故”运动的困境[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4 关明国;孙雪英;;胡适的国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忻剑飞;方松华;;胡适[J];探索与争鸣;1987年01期
6 赵金红;论胡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贡献[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黄克剑,吴小龙;胡适“科学的人生观”的得与失[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8 雷颐;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J];近代史研究;1994年03期
9 顾红亮;胡适范式的解释学意义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张书学;胡适史学方法论再认识[J];齐鲁学刊;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2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7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10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2 陈平原;“大家”与“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伍立杨;两本胡适传[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适与<自由中国>》[N];湖北日报;2004年
6 谢泳;大树凋零[N];华夏时报;2002年
7 张树伟;“我比胡适还理解胡适!”[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杜德机;胡适与钱锺书[N];东方早报;2010年
9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10 李国涛;重寻历史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3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宁莉娜;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8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邱建伟;走向“天人合一”[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论胡适的“科学观”及其当代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4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5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6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8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10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54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5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