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中国化”与法学自主性意识之建构
本文选题:中国化 + 法学学者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摘要】: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Ph. D. in jurisprudenc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in 2005, we discuss a proposition: how to understand "Chinese Law"? Is there any Chinese law? If there is Chinese jurisprudence, what is it referring to? If we insist on territorialism, there are abundant legal works in China. Our various law journals, comprehensive journals, are probably the world's largest number of articles labeled law, though they are full of duplicates. Various publishing houses have also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legal works and textbooks in the past 20 year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law of China has a prosperous situation, and law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tudy"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f we study these legal articles and works carefully, we will find that most of the "products" that are regarded as "products"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are legal terms derived from the West, and tell stories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What explained is the western legal principle and the spirit. This undoubtedly makes the content of law more abundant in China. But we also find that the western jurisprudence is regarded 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law, and the rif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temporary law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t least in form,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break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Chinese people established their faith in learning from the West, so it seem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does not lead to much confusion in argument. But now, some Western scholars have also seen the decline of the so-called West, and as a result,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theories of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This makes us feel at a loss, coupled with the collision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It makes our thoughts more contradictory. As a result, there seems to be a question of where to go in all disciplines (including law) at the stag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inking about where the law will go, we and the Journal of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have jointly organized a written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Law", in order to echo "where the Law of China goes" and the upsurg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t present. You are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艳,廖文秋;“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郭毅玲;;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李启成;;清末民初刑法变革之历史考察——以人口买卖为中心的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王国骞,林进文;唤起法律文化历史的记忆——从法律文化角度解读《唐律疏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刘志松;;《折狱厄言》与裁判官“内心独立”——兼论中西裁判官“内心独立”的取向差别[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6 孙媛;;试论现代性视阈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7 石永浩;孙迎春;;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与现代转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潘宇;中国传统“厌讼”观念辨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徐忠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10 汪文学;;中国文论话语之重建与研究领域的开拓——兼论开展边省文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贺志明;曹琳;;法律思维方式自觉培育的缺失及其调整[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3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5 翁国民;曹慧敏;徐艳;;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反垄断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6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中国5000年法律文明的成功转型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思想摇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8 王立;;董必武:破旧成功与立新失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9 王立;;只有人民才能提供法制建设的根本动力——由董必武法制拓荒及中颓引发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金自宁;;探析行政法原则的地位——走出法源学说之迷雾[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永凤;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君平;西方近代以来“法权人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宁洁;法伦理学:学科抑或思想[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华;层叠模式视角下的普通法外来术语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春美;行政复议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学云;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法律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聂清雯;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知识产权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洪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邓铁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欣欣;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制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思屈;中国诗学的话语言说方式[J];求是学刊;1996年04期
2 屈雅君;变则通 通则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生;;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于西方法学中国化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李震;;法学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范春莹;;法律方法与法学中国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钱锦宇;;法学的“中国化”与法学自主性意识之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陈金钊;王国龙;孙光宁;吴炳新;武飞;焦宝乾;姜福东;杜少光;杨圣坤;王月强;刘迎新;李辉;徐海燕;马娜;张其山;姜世波;张伟强;;忧伤的中国与自卑的法学(笔谈)[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于语和;刘志松;;从民间调解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看中国法学的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芳;;价值绝对性与法学中国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张伟;;浅谈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J];学理论;2010年05期
9 赵阳;;肖永平:耕耘在国际私法中国化[J];法制资讯;2011年01期
10 唐丰鹤;王永杰;;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先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3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4 邵军;;“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的中国化表现形态[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沧南;韩莹莹;;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6 郭红;;沈百英与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探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简介[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8 孔金平;;行政学中国化的技术路线[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晓刚;;孤独研究的中国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芳;刘鸣;;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绍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其理论结构的中国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熊传勤(作者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理事长);化工制造业人才缺口有多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陈丹江;正和集团:三大突破 利润倍增[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王冰凝;山东28家地炼委身中海油[N];华夏时报;2008年
5 萧枫;牢记社会责任 奋力抢险救灾[N];经济日报;2008年
6 中国农业大学 王激清 河北农业大学 马文奇;浅谈中国化肥的复合化问题(一)[N];农资导报;2005年
7 明文;网盛科技扩大B2B版图[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8 韩梓秦;中国化工:2008“零排放”开篇[N];科技日报;2008年
9 胡爱民;中国化工百亿资金投向中部[N];中国化工报;2008年
10 林威;化工企业的国家队[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炜;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国化应用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2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徐曙海;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形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宇恒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王玉平;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检视[D];南开大学;2005年
6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刘亚明;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周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10 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山西大学;2003年
2 冯世勋;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西华大学;2010年
3 费利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杨晶;崛起的第三方—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凤萍;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思考[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7 潘福金;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刘沁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条件与基础[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著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回顾和展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10 丁杰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中国化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4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7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