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与现代文学研究
[Abstract]: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two most direct 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essence, it is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ew cul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Chinese culture, new cul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are not dualistic, they all have the strong political utilitarian idea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ottery the modern soul of the people. Reconstructing the value system of cultural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怡;“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J];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4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5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涛;;析梁启超的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陶涛;梁启超与屈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史革新;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湘;;重释五四运动发生的观念基础[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黄红英;;浅析新时期下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A];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范玉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涉法文学的现时代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慧峰;俞祖华;;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8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9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7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增锋;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河北大学;2001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8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D];河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以《批评空间的开创》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编者的话[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1期
2 ;新书预告[J];读书;1980年04期
3 吴锦濂;姚春树;陈钟英;;文学研究会对外国文学的译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丁景唐;;一九三○年“左联”成立前后史料散记——为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而作[J];学术月刊;1980年03期
5 张志哲;;《春秋左传研究》和童书业教授[J];读书;1980年11期
6 皮远长;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评价的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1981年01期
7 王波云;关于阿Q典型性格[J];文艺研究;1981年02期
8 姚雪垠;我对学习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点意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魏绍馨;纪念鲁迅 学习鲁迅 研究鲁迅[J];齐鲁学刊;1981年05期
10 谷辅林;学习鲁迅,重视现代文学研究[J];齐鲁学刊;198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笕久美子;;“赠给妻子的诗”与“爱怜妻子的诗”——试论李白和杜甫诗中的妻子形象[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2 李映彤;;创作与设计[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3 何金铭;;西安应该有个唐诗博物馆[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4 孙玉石;;新的冲刺 新的突围——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5 刘保昌;;闻一多的文化爱国祈向[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6 杨洪承;;近二十年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与思考[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纪宝成;;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祯人;学术界推出郭店楚简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2 ;任访秋先生生平简介[N];河南日报;2000年
3 张晓唯;胡适与钱穆[N];团结报;2000年
4 江涛;北京召开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学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陆梅;展示民国时期的散文创作精粹[N];文学报;2000年
6 马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N];文艺报;2000年
7 胡学常;列文森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王富仁;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黄子书;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王思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瓶颈”?[N];文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聪;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nI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俊华;论叶灵凤的小说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连昌;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类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类型研究之一[D];青岛大学;2004年
3 高玉芳;文学史家王瑶的鲁迅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金菊花;跨越国界的小市民意识与小市民形象——《骆驼祥子》与《浊流》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5 陈诚;论古典文献数字化[D];苏州大学;2004年
6 杨波;欢笑三分泪七分[D];河南大学;2005年
7 简纪;“流言”之于“呐喊”[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詹琳;生命的绝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培文;中国境内朝鲜无政府主义运动史论(1919-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伍雪梅;论晚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46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4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