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面对“国学复兴”的浪潮
[Abstract]:The current tide of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is essentially a negation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t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overthrow the Confucian culture, which is symbolized by Kong Jiadian and by the core content of "three Compendium and five Chang". It is a historical retrogression to put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Chinese Studies".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分类号】:I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寒;;温古,知今[J];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09期
2 徐怀谦;;圆融贯通是学问——读《南怀瑾讲演录》[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2期
3 梁归智;;国学家的诗情——姚奠中先生《论诗绝句十二首》品读(上)[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4 王振顺;;狂热爱情之后的思考——从五四到杨绛的爱情书写[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5 苏敏逸;;庐隐、冯沅君、丁玲作品中的情感书写、启蒙困境与女性思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6 顾土;;大师的分量[J];党的建设;2010年04期
7 曲凡杰;;富翁儿子的满月酒[J];故事家;2011年09期
8 李一;;“他们”时代之书写——从“弑父”情结论当下小说创作的一种虚伪解释[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9 王冬梅;;“五四”初期女作家的母性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1年18期
10 郭勇;;“言文一致”二律背反现象探究[J];飞天;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自强;;经典诵读,等待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董正春;;爱国学子的心志 普罗文学的先声——漫议毛泽东早期诗词(联)在近代文学史中的地位[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3 陈鸿祥;;“五四”新思潮与当代“国学热”——学习瞿秋白“五四”论札记[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4 沙野;;论民族文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运用——汉民族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个案分析[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马新民;;紫燕鸣千翠 名湖纳百川——在北京大学《中国楹联学概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尔太;;沙枣[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祁子青;;腹笥万卷 笔下生花——从《游记》看徐霞客丰厚的国学功底[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8 王立群;;20世纪“选学”文献述略[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祝贺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文;半生悟道[N];文艺报;2011年
2 邵信芳 李京华;幼儿背《论语》真的能背出文化底蕴?[N];中国审计报;2003年
3 闻逸;长篇文化读本《国学五千年》出版[N];文艺报;2007年
4 薛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国学转变成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李林荣;飘在话语空间里的“桂冠”[N];文艺报;2007年
6 陈跃红;南橘与北枳[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马斗全;章太炎评说胡适[N];太原日报;2006年
8 秦弓(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驱们的本来面目[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汪曾祺;《逝水》 [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耿法;以稳健来抗击世俗[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平;试论“五四”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惑[D];吉林大学;2008年
2 闫慧;隔代的青春抒写[D];西北大学;2011年
3 胡帆;从个体精英向革命大众的转变[D];暨南大学;2010年
4 赵婧;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译文体欧化的动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李权;演讲与新思潮的传播[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岳娜;乡土小说国民性书写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殷昊翔;鲁迅的翻译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D];苏州大学;2011年
8 刘圆;作为“Renaissance”与“新潮”的《新潮》[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佟丞;论《新潮》杂志的“三重世界”[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5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5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