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本位的回归
[Abstract]:In the 1990s, with the margin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status i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d by market economy, a group of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o reflect deeply on the flourishing era of academic trends of thought and popular doctrine in the 1980s. At the same time, getting rid of the shackles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returning to academic independen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olk academic space began to form. "returning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llective act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some Chinese intellectuals, marke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nti-tradition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1980s. It symbolizes 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ty of many intellectuals'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and academic choice in rebuilding Chinese cultural value in the 1990's. However, what we need most now is the study of social reality, cultural reality, literary reality and literary theory reality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cultural reality, literary theory reality,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he change from a kind of "running horse covers an area" type of eager achievement and instant benefit to calm and deep "concentrating on hard work" indicates that the academic mentality of the whol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theory is rebuil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academic standard is returned to the academic standard. The expectation of establishing academic paradig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100732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00872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峰;审美·民族·现代——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常林红;30年代林语堂的人生选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程勇;中国文论重建的困惑与反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振海;学术研究规范化探讨[J];东岳论丛;2001年01期
6 李松;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新文学作家论争的审理及其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7 韩传喜;赵文坦;;80年代后中国先锋绘画的现代性意义重估[J];国画家;2005年05期
8 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重心的位移——以兰州、西安、临夏调查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9 赖大仁;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讨论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王春云;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与拯救[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芙蓉;论中国小说与社会的同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光辉;症状的症状[D];四川大学;2006年
9 赖黎捷;话语选择、理论来源及其文化阐释[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平;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D];华侨大学;2005年
2 孙燕华;鲁迅二十年代中期各体创作的诗学品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岩峰;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D];青岛大学;2002年
4 陈家洋;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苏州大学;2003年
5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杜军;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现代性[D];青岛大学;2004年
7 周伊慧;表现主义文论与林语堂的文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伍雪梅;论晚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传承经典 引领当代 缔造辉煌[J];美术文献;2010年02期
2 张美丽;;思考存在,回归本真——《儿子与情人》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比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3 郝文杰;;构成之环:本源美学的回归——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色域境界[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马建辉;文学理论:回归与转向[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周启超;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与生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本文编号:2201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0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