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欧洲天文学:打开了“用夷变夏”的第一个缺口

发布时间:2018-08-30 14:42
【摘要】: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诸多西洋器物和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知识,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对中国社会形成广泛而深刻触动的是晚清以来出现的更为全面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除了制度层面的东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包括了政治意识、哲学思想、文化观念等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伴随着西方新式教育和译介书籍传播进来的新思想和新风俗,对中国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近代中国的大地上逐渐形成了求新、求变的社会气候。在西学的浸润和影响下,不仅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并迈开了史无前例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步伐。今天,我们回顾和研究清代的西学东渐,除了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外,更应当着眼于其现实意义,即在当前中国到处兴起的“国学热”中,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超越中国旧有的“夷夏之防”的思维模式,以新的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样才能以史为鉴,利用历史研究的成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Abstract]:Western learning began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hen European missionaries brought in many Western objects and Western knowledge of astronomy, calendar, mathematics and geography, which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But what really touched the Chinese society widely and deeply was the more comprehensive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the system an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estern studies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also included all aspect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such a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thought, cultural concept and so on. With the spread of new ideas and customs in the new edu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books in the West, the old ways of life and ideas in China have been greatly impacted, and the social climate of seeking new and changing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on the land of modern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not only has the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changed greatly,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mode of being self-contained and self-respecting have been completely changed. And began an unprecedented pace of social reform and social revolution. Today, we review and study the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seriously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e should also focus on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is, in the current "craz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rising everywhere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moder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nscends the old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prevention of the overcast summer", and examines China's history and reality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from history and make us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 promote China's reform,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driv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分类号】:K248;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晓原;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三方面的考察及有关讨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光璧;传统科学近代化的三部曲[J];科学学研究;1990年03期

2 江晓原;;欧洲天文学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江晓原;论耶稣会士没有阻挠哥白尼学说在华传播——西方天文学早期在华传播之再评价[J];学术月刊;2004年12期

4 刘钝;清初民族思潮的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超越“夷夏之防”思维模式[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2 王晓朝;;西学经典翻译与中国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3 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4 江晓原;;欧洲天文学:打开了“用夷变夏”的第一个缺口[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5 陶冶;比较江左三大家及其以后诗的发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张济洲;;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杨志文;;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9期

8 徐均平;;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陈汉才;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10 贺焕兰;明清时期“西学”与中国学术的交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巍;;思想文化、上层建筑与中国时代文化的大繁荣——马克思学派思想文化地位作用分析模型及运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黄开国;;春秋时期开明政治对思想文化的影响[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娅玲;;关于思想文化在农民养殖中形成意识的调研[A];第六届重庆饲料工业暨养殖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武青艳;;影响我国科学精神培养的思想文化因素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刘平;;试析近期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雷北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王剑;;商务印书馆与近代西方教育学理的东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雷银照;;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刘悦笛;;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元化;;关于文化问题的主客对话[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市社科联副秘书长 杨焕亭;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界限[N];咸阳日报;2010年

2 记者 周琳;为加快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思想文化保证[N];福建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吕路阳;为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思想文化保证[N];福州日报;2010年

4 吴莲;扎实开展农村思想文化工作[N];北海日报;2011年

5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袁庄小学 马义民;思想文化——民族的魂,永远的根[N];学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尼玛潘多 晓勇;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宝库的奇葩[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冯兵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理学兴起于宋代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胡传光;创新农村思想文化工作要科学着力[N];宜春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珂;为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思想文化保证[N];福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复旦大学;2005年

3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4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5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7 金刚;“回儒”和“西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D];南开大学;1997年

10 刘绪义;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芬;西学东渐与近代诗歌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8年

2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聚才;虚拟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魏亚坤;“和堼汉语”的形成与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赵虎;早年章太炎与西方自然科学[D];西北大学;2008年

6 刘义;浅析现代慈善基金会在美国兴盛的原因[D];外交学院;2009年

7 贲小丽;清末民初江浙地区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金红;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会大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9 崔燕;西学东渐与我国近代高校英语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3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13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