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未赴法勤工俭学原因再探
[Abstract]:Mao Zedong did not go to France to study part-time work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Mao believed that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shortcomings and needed to be reformed. They should first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then go abroad, so that they could then work with Western cultures. The western national condition carries on the deep comparison, discriminates, in order to draw lessons from each other, learns from each other's weakness. If there is no sol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efore going abroad, the transplanted foreign culture will not b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can not guide the practice, and solve the Chinese problem. Secondly, this is the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ade by Xinmin Institute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alents. The development of Xinmin society objectively requires backbone members to stay in the country, and most of them agree that Mao Zedong should stay in the country.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Mao Zedong turned his eyes and interest from Western Europe to Russia, and learning Russian civilization to transform China and the world became his new choice. Four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political struggle, Mao Zedong devoted himself to hot social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and objectively did not allow him "leisure" to go to Russia.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A7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齐卫平;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与中国先进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衍增;;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石文玉;毛泽东妇女观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杨河;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倾向及其转变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9 程美东;论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谭继东;近代西方思潮对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兴国;;论毛泽东在思想上的创新[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少青;;毛泽东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林建煌;;也谈文艺的工农兵方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李庆刚;;论早年周恩来的现代化意识[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理论省思[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原因探析[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蔡道通;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修国;毛泽东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庚靖;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3 向运平;沉沦的体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及其对周作人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亚宁;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祝全永;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方略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翟红芬;张闻天的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戎;毛泽东廉政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正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风;黎锦熙给党的生日献礼[J];湘潮;1993年Z1期
2 曹晋杰;;毛泽东与“五四”运动[J];中华魂;2010年05期
3 孟红;;毛泽东1921年参加的建党活动[J];中华魂;2008年07期
4 孙石月,杜全忠;毛泽东与留法勤工俭学活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S1期
5 以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J];党史纵览;2011年06期
6 李维武;;1920:毛泽东的思想足迹[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7 曾卓;栽大木拄长天的教育家杨昌济[J];湘潮;1990年02期
8 明;;毛泽东听过胡适的课[J];书城;1994年09期
9 陈明远;;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读的待遇[J];文史博览;2008年04期
10 向继东;;毛泽东入党年月考[J];炎黄春秋;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窦胜功;;第二十六讲 毛泽东伟人个性品质及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领导方略[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2 李衍增;;粟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3 李海峰;;燕京叙话潇湘情——齐白石与毛泽东的丹青友谊[A];北京三希堂艺术院艺术家文集[C];2007年
4 李s,
本文编号:2273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7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