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新红学──新国学

发布时间:2018-10-14 13:53
【摘要】:“红学”的严格定义是对中华文化文史在“小说”中的表现体现 之考索阐释,,而不是一般性的文艺评论、赏析之类的“读后感”。准此,考证遂构成红学的 重要部分。1921年以来,学术界称胡适创立的考证学派为“新红学”。而该文提出:今后的 “新红学”应具有新时期的特色,应比文史考证的简单层次更为高层,主要聚焦于从中华大 文化的意义上来观照《红楼梦》。这样的红学,方能形成真正的“新红学”,而这种学术研究可以定位于“新国学”这一先进 、崇高的坐标之上。作者同时也举例指出:反对“考证”的声音一向很响亮,但考证能解决 重要疑难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曹雪芹的思想和创作的特色。是以考证这一中国学术传统的 特殊研究方式和手段,在“新红学”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
[Abstract]:The strict definition of "Hongxue"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in the novel, rather than a general literary review and appreciation. Since 1921,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lled the textual research school established by Hu Shi as "new red school".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Red School" in the future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should be higher than the simple level of textual research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ocusing mainly on viewi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is kind of red study can form the true "new red school", and this kind of academic research can be positioned on the advanced and lofty coordinate of "new Chinese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voice against "textual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very loud, but textual research can solve important difficult problems and help to deeply understand Cao Xueqin's though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It is a special research method and means of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which will occupy a posi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 Red School".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207.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彬;跨世纪的思考——写在20世纪“百年红学”的扉页上[J];红楼梦学刊;2003年02期

2 龙协涛;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访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梁归智;对“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的一点理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杜景华;二十世纪红学历程[J];学术交流;2001年05期

5 陈维昭;余英时红学观点的意义及其负面影响[J];红楼梦学刊;2004年03期

6 乔福锦;红学之学术反思与学科重建纲要[J];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7 胡文彬;站在巨人肩上前行 写在胡适先生逝世40周年的日子里[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04期

8 董文成;跨世纪“红学”展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9 赵建忠;红学研究中的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兼论新世纪红学的范式选择[J];红楼梦学刊;2000年02期

10 梁归智;周汝昌与红学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秉权;;红楼人学对现代人的启示——红学古为今用谈[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归智;;红学的“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丽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今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兆江;;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浅谈红学领域内的继承与开创[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汝昌;;欧西《红楼梦》研论得失之我见——姜其煌著《欧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序言[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6 何永康;;皓皓之白 察察之身——在纪念蒋和森先生诞辰75周年暨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04年年会上的讲话[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友龙;;物换星移 文化长存——在纪念蒋和森先生诞辰75周年暨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04年年会上的讲话[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郭兴良;;建立和扩大《水浒学》的研究[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9 刘仓;;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国光;;试论建立科学的“水浒学”诸问题 兼述关于《水浒》讨论中若干问题的拙见[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1954年的口水之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2 梁归智;红学文献学的内在理路[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王静;李希凡:从“小人物”到红学名家[N];光明日报;2001年

4 采访人 谢迪南 受访人 周汝昌;周汝昌:是红楼热不是红学热[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熙涵;红学不止,恩怨不止?[N];文汇报;2010年

6 王松;当代红学大师评点解读《红楼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对红学专家的访谈[N];河南日报;2000年

8 ;克非挑战“新红学”[N];四川日报;2004年

9 洪清波;红学末路[N];经济观察报;2004年

10 易克信;国外中国学研究的新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松林;《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瑜理;“土默热红学”辨误[D];山东大学;2011年

2 赵克艳;“新国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石中琪;顾颉刚与新红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5 赵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卜喜逢;从“红楼二尤”故事看《红楼梦》成书过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张燕翠;永恒之美的追求[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任晓辉;甲戌本石头记论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张兴龙;诗性智慧视野中的《红楼梦》神话系统原型剖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70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70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