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发布时间:2017-04-17 15:09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对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研究,自清末以来始终未曾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学热”的氛围中,曾国藩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以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30卷《曾国藩全集》为标志,曾国藩研究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到目前为止,曾国藩研究的成果已越来越多,学术性的著作和论述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和转向,诸如对曾国藩的军事、政治、洋务、理学、人才观、教育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愈显突出。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较为薄弱的地方,如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和评价曾国藩人格、学问与治术之间关系的论著似未曾看到。为了加强对曾国藩的研究,本文特以“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关于儒者理想人生与精神结构的个案研究”为题展开研究。 论文以晚清湖湘文化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为研究对象,另辟新径,以传统儒者对理想人生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为背景,以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辅以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以便整体了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与本论题相关的曾国藩研究综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第二章是论文主体的开始,主要从纵向上对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予以概略性的考察。本章通过对曾国藩早年志学、中年儒吏、变身儒将与晚年之境的生平活动的考察,揭示并分析曾国藩在每个时段重要经历中的精神历程,力求对曾国藩的精神结构的形成脉络有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的第三章,主要针对曾国藩的精神结构展开讨论。具体从传统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出发,指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业同样也是曾国藩理想人生的追求,进而从人格与立德、学问与立言、治术与立功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本文的第四章,具体考察曾国藩的人格与学问的关系。在指出曾国藩理想人格的内涵基础上,进而分析曾国藩人格修炼的知识依据,论述曾国藩的人格与学问之间有着非常一致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方法途径。 本文的第五章,着重讨论曾国藩的人格与治术的关系。受宋儒影响,曾国藩在实现传统儒家“圣王合一”最高理想所采取的儒术中,明显带有以心术为治术的特征与倾向,并运用之于人生的实践。同时,在曾国藩的治术中,不可避免地兼含孔孟之术与申韩之术,论述了这两种治术的矛盾与互补。 本文的第六章,主要考察曾国藩学问与治术的关系。在着重揭示曾国藩以“礼”为统摄学术与治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曾国藩的学术宗旨与经世之术,说明曾国藩礼学与礼治的内在关联与政治特色。 本文的最后部分为结论。首先,在审视传统儒家对理想人生追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曾国藩人格与学问、人格与治术、学问与治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曾国藩正是从自身的精神结构即人格为体、经世为用、学兼体用中达到了与儒家理想的内在合一。此外,结尾还将明确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对本论文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关键词】:曾国藩 人格 学问 治术 心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3-14
  • 1.2 研究综述14-20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0-22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重点20-21
  • 1.3.3 研究方法21-22
  • 第2章 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22-49
  • 2.1 早年志学(1815—1838)23-29
  • 2.1.1 家世之基23-25
  • 2.1.2 早年求学25-27
  • 2.1.3 三考进士27-29
  • 2.2 中年儒吏(1840—1852)29-36
  • 2.2.1 京师交游29-31
  • 2.2.2 进窥理学31-32
  • 2.2.3 仕途之顺32-34
  • 2.2.4 迎合新主34-36
  • 2.3 变身儒将(1853—1864)36-42
  • 2.3.1 创建湘军36-38
  • 2.3.2 初试锋芒38-40
  • 2.3.3 困守江西40
  • 2.3.4 自我审视40-41
  • 2.3.5 剿灭“天国”41-42
  • 2.4 晚年之境(1864—1872)42-49
  • 2.4.1 全身之策42-43
  • 2.4.2 失意剿捻43-44
  • 2.4.3 续办洋务44-45
  • 2.4.4 教案尴尬45-46
  • 2.4.5 病逝南京46-49
  • 第3章 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与执着生命49-81
  • 3.1 曾国藩的执着人生49-52
  • 3.1.1 传统儒家的理想人生50
  • 3.1.2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理想人生的追求50-52
  • 3.2 人生目标之一:人格与立德52-59
  • 3.2.1 人格与立德的关系52
  • 3.2.2 曾国藩所立之“德”的内涵52-54
  • 3.2.3 曾国藩立德之道与人格修炼54-59
  • 3.3 人生目标之二:学问与立言59-70
  • 3.3.1 学问与立言的关系59-60
  • 3.3.2 曾国藩的治学之道60-61
  • 3.3.3 曾国藩的立言体现与学问追求61-70
  • 3.4 人生目标之三治术与立功70-81
  • 3.4.1 曾国藩立功的追求70-71
  • 3.4.2 功业与治术的关系71
  • 3.4.3 曾国藩治术的构成71-81
  • 第4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学问的关系81-105
  • 4.1 曾国藩理想人格的内涵81-87
  • 4.1.1 理想人格具有崇高的德性82-83
  • 4.1.2 理想人格具有“周知庶物”的智性83-85
  • 4.1.3 理想人格应具有刚强的血性85-87
  • 4.2 曾国藩人格修炼的知识依据87-95
  • 4.2.1 学问与德性88-90
  • 4.2.2 学问与智性90-93
  • 4.2.3 学问与性情93-95
  • 4.3 人格修炼与治学方法的统一95-105
  • 4.3.1 共同的目标:立志圣贤95-97
  • 4.3.2 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经史百家97-98
  • 4.3.3 共同的精神特质98-100
  • 4.3.4 一致的思想方法100-105
  • 第5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治术的关系105-132
  • 5.1 儒家的最高理想:圣王合一105-109
  • 5.1.1 内圣外王的涵义105-107
  • 5.1.2 内圣与外王的相互关系107-108
  • 5.1.3 从孔子到曾国藩:儒者对圣王合一的追求108-109
  • 5.2 从宋儒到曾国藩的儒术:心术与治术109-116
  • 5.2.1 儒术及其发展109-110
  • 5.2.2 宋明儒家的儒术:心术与治术110-112
  • 5.2.3 曾国藩的由心术到治术112-116
  • 5.3 以心术为治术的实现条件:经世实践116-125
  • 5.3.1 为政中的心术——恕忍谦廉之道117-120
  • 5.3.2 治军中的心术——仁勤诚信之道120-122
  • 5.3.3 治家中的心术——勤俭孝友之道122-125
  • 5.4 矛盾与互补:孔孟之术与申韩之术125-132
  • 5.4.1 曾国藩治术中的孔孟之术125-127
  • 5.4.2 曾国藩治术中的申韩之术127-129
  • 5.4.3 曾国藩治术的矛盾与互补性129-132
  • 第6章 以学术为治术——曾国藩的礼学与礼治132-146
  • 6.1 曾国藩学问与治术的关联——“礼”132-135
  • 6.1.1 礼:统摄学术与治术132-133
  • 6.1.2 “学治一体”与礼的理念133-135
  • 6.2 曾国藩的学术宗旨:以礼为归135-138
  • 6.2.1 清代中叶的礼学思潮135-136
  • 6.2.2 曾国藩的礼学研治及其特色136-138
  • 6.3 曾国藩的经世之术:以礼为本138-142
  • 6.3.1 曾国藩的礼治情怀138-139
  • 6.3.2 “以礼治军”范式的特色与成就139-142
  • 6.4 曾国藩礼学与礼治的内在关联142-146
  • 6.4.1 礼学的经世情怀及其学术特色142-144
  • 6.4.2 礼治与礼学的关联及其政治特色144-146
  • 结论146-149
  • 参考文献149-153
  • 致谢153-155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杨升祥;略论曾国藩军事思想的要旨[J];历史教学;1999年10期

3 郭红娟;曾国藩人格诠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桑大鹏;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J];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艳辉;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丽;论曾国藩诚信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3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4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6 张亚宁;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1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