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无用之用”:庄子思想与建筑的泛功能化

发布时间:2021-05-05 17:02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与建筑的泛功能化。首先,文章分析了庄子思想中的人、物关系:庄子认为“人求物用”将导致“人为物役”;而人们摆脱“人为物役”的困境的方法则是对物采取“无用之用”的观点。人与物的“无用之用”关系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则是空间的泛功能化;本文以楠溪江古村落中的“堂”空间为例,分析了泛功能化空间的功能特征和空间特征。其次,通过分析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现状和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哲学家以及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印证了庄子的“预言”,即“人求物用”将导致“人为物役”。现代建筑功能主义,作为时代的物质表达,同样具有“人为物役”倾向。文章通过分析柯布西耶等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的作品和言论,揭示功能主义隐含的“人为物役”的本质。最后,参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泛功能空间特征,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提出功能限定的消解而使空间泛功能化,从而努力使人回归到人的本性之中。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原因
        1.1.2 已有研究
    1.2 研究内容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庄子的预言:从“人求物用”到“人为物役”
    2.1 庄子与勒·柯布西耶的“对话”
        2.1.1 关于“人求功利”
        2.1.2 关于“人求物用”
        2.1.3 关于“人求物用”之“工具性”
        2.1.4 关于“人求物用”之“机械性”
        2.1.5 关于“人求物用”之“技术性”
        2.1.6 关于“物”对“人”的影响
    2.2 庄子的预言:从“人求物用”到“人为物役”
        2.2.1 庄子思想的历史背景
        2.2.2 两则“物用”的故事
        2.2.3 从“人求物用”到“人为物役”
        2.2.4 人为物忙
        2.2.5 人的失性
        2.2.6 人的疏离
    2.3 庄子思想的“人”“物”问题
        2.2.1 庄子思想的出发点:人的本性
        2.2.2 庄子思想的中的“人”“物”关系
        2.2.3 庄子对“人为物役”现象的全面批判
第3章 预言的验证: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为物役”倾向
    3.1 “人求物用”的道路
        3.1.1 土地上的征服
        3.1.2 知识上的征服
        3.1.3 两条道路的汇合
    3.2 “人为物役”的倾向
        3.2.1 人的贬值
        3.2.2 人的物化
        3.2.3 人被机械统治
        3.2.4 人的负累
        3.2.5 人被遥控
        3.2.6 人的虚假“进步”
        3.2.7 人的退化
        3.2.8 人的梦靥
        3.2.9 中国的“沦丧”
第4章 建筑的表现: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人为物役”倾向
    4.1 建筑功能主义的“人求物用”
        4.1.1 功能主义的思想背景与社会背景
        4.1.2 功能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4.1.3 空间组织的功能主义
        4.1.4 工程材料的功能主义
    4.2 建筑功能主义的“人为物役”倾向
        4.2.1 空间组织的功能主义与人的贬值
        4.2.2 空间组织的功能主义与人的物化
        4.2.3 空间组织的功能主义与人被机械统治
        4.2.4 工程材料的功能主义与人的负累
        4.2.5 工程材料的功能主义与虚假“进步”
        4.2.6 工程材料的功能主义与人的退化
        4.2.7 工程材料的功能主义与人的梦靥
第5章 庄子的药方:“无用之用”思想与传统建筑的“泛功能化”表现
    5.1 庄子的药方:从“有用之用”到“无用之用”
    5.2 “无用之用”与消除人对物的奴役
        5.2.1 “无用之用”与功能概念的消解
        5.2.2 “无用之用”与规范准则的消解
        5.2.3 “无用之用”与固化占有的消解
        5.2.4 “无用之用”与人为技术的消解
    5.3 “无用之用”与回归人自身的生命本性
        5.3.1 “无用之用”与人的体验感受能力的复苏
        5.3.2 “无用之用”与人的精神独立
        5.3.3 “无用之用”与人的发展变化
        5.3.4 “无用之用”与人的重新结合
    5.4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泛功能化表现
        5.4.1 泛功能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通用框架
        5.4.2 泛功能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最少限定
        5.4.3 泛功能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变化限定
        5.4.4 泛功能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混合布置
第6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泛功能化案例——楠溪江古村落“堂”空间
    6.1 楠溪江古村落的道家渊源
        6.1.1 楠溪江古村落与道家的乌托邦理想
        6.1.2 楠溪江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和早期历史
        6.1.3 楠溪江古村落与名士教化
        6.1.4 楠溪江古村落与隐逸传统
        6.1.5 楠溪江古村落与儒道互补
        6.1.6 楠溪江古村落与道教影响
    6.2 楠溪江古村落空间对道家思想的体现
        6.2.1 楠溪江古村落的公共园林
        6.2.2 楠溪江古村落的用材工艺
        6.2.3 楠溪江古村落的生活空间
    6.3 “堂”的空间与功能特点
        6.3.1 空间的通用框架与功能的无穷可能
        6.3.2 空间的最少限定与功能的自发创造
        6.3.3 空间的变化限定与功能的历时变化
        6.3.4 空间的混合布置与功能的瞬时混合
    6.4 村落其他泛功能空间
        6.4.1 檐廊
        6.4.2 亭与风水树
第7章 庄子的启示:现代建筑的“泛功能化”探索
    7.1 从功能主义到“泛功能化”
    7.2 “泛功能化”的空间特征
        7.2.1 从“定制空间”到“通用框架”
        7.2.2 从“严格限定”到“最少限定”
        7.2.3 从“固化空间”到“变化空间”
        7.2.4 从“分化空间”到“混合空间”
    7.3 现代建筑的“泛功能化”的设计思维
        7.3.1 从名词到动词——鼓励人的经历和体验
        7.3.2 从有为到无为——鼓励人的主动的创造
        7.3.3 从死物到活物——鼓励人的发展
        7.3.4 从独占到分享——鼓励人的结合
    7.4 现代建筑的“泛功能化”的设计案例——中国国学中心方案
        7.4.1 国学中心方案的背景
        7.4.2 国学馆方案的泛功能化设计思路
    7.5 现代建筑方向的重审与个人反思
        7.5.1 幻想的破灭
        7.5.2 个人的反思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艺术精神与异化劳动——论庄子的反异化思想[J]. 杨有庆.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2]海德格尔与老庄论物之意义[J]. 夏绍熙.  理论导刊. 2009(04)
[3]庄子的生命悲情及其超越之境[J]. 廖开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2)
[4]现代设计的人文反思[J]. 费多益.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03)
[5]苏醒的桃花源情结[J]. 陈志华.  中华遗产. 2007(08)
[6]庄子的“无用之用”与诗意人生[J]. 刘歆,魏玉梅.  邢台学院学报. 2006(01)
[7]功能主义的现代诠释[J]. 宋昆,高峰.  建筑师. 2006(01)
[8]论道家隐逸思想之实质:适性——兼比较其与西方“异化”观之异同[J]. 肖玉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9]从工具理性看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未来走向[J]. 郭燕,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 高利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博士论文
[1]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 翟睿.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硕士论文
[1]公共建筑的灰空间研究[D]. 王伟华.山东大学 2011
[2]技术与人的本性[D]. 尹婷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 李宝峰.南昌大学 2010
[4]基于行为心理的中国传统住居模糊空间研究[D]. 谢宏丽.湖南大学 2010
[5]大化视域中之《庄子》哲学[D]. 李智福.华中科技大学 2008
[6]试论庄子对异化的批判与超越[D]. 刘晓燕.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嬗变与趋向[D]. 任海澜.天津美术学院 2007
[8]魏晋玄学对名教异化的省察与反思[D]. 初景波.中央民族大学 2007
[9]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D]. 丁治宇.东南大学 2006
[10]工具理性之思[D]. 袁霞.南昌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0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170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