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贻孙《诗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8:05
明代经学起初被定性为空疏之学,然而近年来逐渐有学者认识到,明中后期的经学其实已经开始尝试挣脱宋学束缚。至明晚期,已有不少学者注重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解读《诗经》。在《诗经》研究史上,这批学者很大程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贺贻孙正是这批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诗歌评论、经史研究以及诗文创作上都有所建树。其《诗触》涉及解读《诗经》文本及《诗经》研究史上很多聚讼纷争的公案。近年来,有关《诗触》的评价多集中于文学特色的论述,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涉及《诗经》研究史的相关内容。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诗触》展开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介绍贺贻孙的生平思想与文学观,并对《诗触》的版本和体例进行考辨,以便总结出该书著述方面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诗触》的内容特色,归纳其总体上的特点是兼采汉宋,自成一家;其主要学术观点有“古序”观、国风观、诗乐观、二雅观、风雅颂正变论等;并从文学属性、文学本质、审美意蕴、艺术形式等角度,集中分析了《诗触》在解读《诗经》文学性状方面的特殊贡献。最后,本文还探讨了《诗触》的经学性质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贺贻孙的生平思想与文学观
1.1 贺贻孙的生平
1.2 贺贻孙的思想
1.3 贺贻孙的文学观
2 《诗触》的版本体例与著述方式
2.1 《诗触》的版本体例
2.1.1 版本
2.1.2 体例
2.2 《诗触》的著述方式
2.2.1 词语训诂
2.2.2 词组训释
2.2.3 句子训释
2.2.4 归纳章旨
2.2.5 阐释诗意
3 《诗触》的内容特色
3.1 兼采汉宋,自成一派
3.1.1 《诗触》的“古序”观
3.1.2 《诗触》对汉儒“续序”和朱熹诗序观的斟酌取舍
3.1.3 解释诗意、笺释时的兼采汉宋
3.2 辨析《诗经》学术观点
3.2.1 “国风”辨析
3.2.2 诗“乐”辨析
3.2.3 “二雅”辨析
3.2.4 “正变”辨析
3.3 解读《诗经》文学性状
3.3.1 主张《诗》之为诗,确认《诗经》文学属性
3.3.2 主张以情读诗,还原《诗经》文学本质
3.3.3 重视无尽之意,肯定《诗经》的审美蕴含
3.3.4 分析谋篇布局,重视《诗经》的文学细节
4 《诗触》的经学性质及其地位
4.1 《诗触》的经学属性
4.2 《诗触》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贺贻孙生卒年小考[J]. 刘浏. 中国韵文学刊. 2010(04)
[2]明遗民诗经学著述五家论略[J]. 陈国安. 南京社会科学. 2009(04)
[3]论贺贻孙学术著作的文章家习气[J]. 杜华平,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4]以“诗”证《诗》:明清《诗经》评点方式[J]. 龙向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5]论魏禧与贺贻孙的“若不相知”[J]. 杜华平. 江汉论坛. 2006(08)
[6]从《诗筏》看贺贻孙的“化境”论[J]. 王顺贵.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从朱熹到徐常吉──《诗经》文学研究轨迹探寻[J]. 刘毓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J]. 李舜臣. 吉安师专学报. 1999(03)
[9]从《激书》看贺贻孙的匡时救世思想[J]. 刘永光.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04)
[10]读贺贻孙《诗筏》[J]. 吴宗海.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博士论文
[1]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D]. 李兆禄.山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清初诗经学研究[D]. 陈国安.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2751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贺贻孙的生平思想与文学观
1.1 贺贻孙的生平
1.2 贺贻孙的思想
1.3 贺贻孙的文学观
2 《诗触》的版本体例与著述方式
2.1 《诗触》的版本体例
2.1.1 版本
2.1.2 体例
2.2 《诗触》的著述方式
2.2.1 词语训诂
2.2.2 词组训释
2.2.3 句子训释
2.2.4 归纳章旨
2.2.5 阐释诗意
3 《诗触》的内容特色
3.1 兼采汉宋,自成一派
3.1.1 《诗触》的“古序”观
3.1.2 《诗触》对汉儒“续序”和朱熹诗序观的斟酌取舍
3.1.3 解释诗意、笺释时的兼采汉宋
3.2 辨析《诗经》学术观点
3.2.1 “国风”辨析
3.2.2 诗“乐”辨析
3.2.3 “二雅”辨析
3.2.4 “正变”辨析
3.3 解读《诗经》文学性状
3.3.1 主张《诗》之为诗,确认《诗经》文学属性
3.3.2 主张以情读诗,还原《诗经》文学本质
3.3.3 重视无尽之意,肯定《诗经》的审美蕴含
3.3.4 分析谋篇布局,重视《诗经》的文学细节
4 《诗触》的经学性质及其地位
4.1 《诗触》的经学属性
4.2 《诗触》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贺贻孙生卒年小考[J]. 刘浏. 中国韵文学刊. 2010(04)
[2]明遗民诗经学著述五家论略[J]. 陈国安. 南京社会科学. 2009(04)
[3]论贺贻孙学术著作的文章家习气[J]. 杜华平,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4]以“诗”证《诗》:明清《诗经》评点方式[J]. 龙向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5]论魏禧与贺贻孙的“若不相知”[J]. 杜华平. 江汉论坛. 2006(08)
[6]从《诗筏》看贺贻孙的“化境”论[J]. 王顺贵.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从朱熹到徐常吉──《诗经》文学研究轨迹探寻[J]. 刘毓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J]. 李舜臣. 吉安师专学报. 1999(03)
[9]从《激书》看贺贻孙的匡时救世思想[J]. 刘永光.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04)
[10]读贺贻孙《诗筏》[J]. 吴宗海.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博士论文
[1]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D]. 李兆禄.山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清初诗经学研究[D]. 陈国安.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0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