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诗经学的民间立场
发布时间:2021-06-29 09:29
本文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说明问题提出的因由、研究现状述往,对本文使用的主要学术概念进行界定,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论述朱熹诗经学中的民间立场形成。本文认为,朱熹诗经学中的民间立场,首先源自其日常生活的实践。长期的、传承性的民俗生活,使朱子具有丰富的民间立场。而朱熹仕宦中提出的“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重民主张,大都基于其民间立场提出,只是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儒家入世思想和经世济民的历史责任感。此外,宋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求真精神,催动朱熹在平心格物求理的过程中,使朱子的民间立场具有独特的情韵。第三章、《诗集传》中的民间素质开掘。本文认为,《诗集传》集中体现了朱子诗经学中的民间立场。首先,通过有序的有形物质民俗和行为社会民俗展演,体现朱子对理想民间生活的向往;通过揭橥无形心意民俗,解读《诗经》中的民间祭祀空间。此种民俗生活世界,是一种立体的、多维的、累积生成的文化意义之网,它既有远古的《诗经》时代所本有的民俗生活、民俗情趣和民俗事理,又融入了朱子时代的、为朱子所体验的民俗生活、民俗情趣和民俗事理,更有朱子所向往的、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往
一、朱子诗经学在中国大陆
二、朱子诗经学在中国台湾、香港
三、朱子诗经学日本
四、朱子诗经学在西方
第三节 本文的材料、概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课题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朱子诗经学中的民间立场形成动因
第一节 朱熹日常生活与民间渊源
第二节 朱子仕宦过程中的民间立场
一、推行“正经界”政策,让耕者有所耕
二、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劳者有所食
三、建立以社仓为基础的长效蠲赈机制,让饥荒有所赈
第三节 朱子诗经学民间立场形成的文化动因
一、热心读书:走向民间
二、苦心论辩:聚焦民间
三、平心体昧:融入民间
第三章 朱子诗经学中的民间质素开掘
第一节 直面《诗经》中的有形物质民俗
一、采撷采摘民俗
二、回放渔猎民俗生活
三、聚焦农耕民俗生活
四、妙取行旅民俗生活
五、追忆居住民俗生活
六、呈现饮食民俗生活
第二节 揭橥朱子《诗经》中的无形心意民俗
一、解码祭祖民俗生活
二、全息农耕祭祀民俗生活
第三节 展演朱子《诗经》中的行为社会民俗
一、还原恋爱民俗生活相
二、重现婚姻民俗生活
三、思慕家庭、家族民俗生活
第四章 朱子诗经阐释过程中的民间立场
第一节 随文释义中的民俗叙述
一、引用方言、俗语和街陌巷语来训释词意
二、阐发诗句的文化义
三、解释诗文创作的民俗土壤
第二节 诗艺评点中的民俗叙事
第三节 诗旨提炼中的民间立场
一、以人情说《诗》为理论点来批驳“美刺”说诗
二、有意识搭建民俗语境,使提炼的诗旨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场景
第四节 朱熹理想民间的诗性构建
一、取民以公
二、祭祀以雏
三、与民同乐
四、化民以理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诗经》国风与小雅对“家”的赞颂[J]. 刘全志. 衡水学院学报. 2011(06)
[2]试论民俗空间的基本特征[J]. 马惠玲. 中州学刊. 2011(05)
[3]论朱熹“淫诗”说的学术背景及内在理路[J]. 谢海林,周泉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4]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与朱氏《诗集传》的关系初探[J]. 佟艳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10)
[5]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J]. 林素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显与隐:宋代《诗》学论比兴[J]. 胡晓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7]朱熹《诗集传》与毛诗解诗歧异新析[J]. 裴云龙.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8]《诗经》中的燕飨民俗探讨[J]. 王修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9]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J]. 周宝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北美的宋代儒学和朱熹研究之演变:六十年回顾[J]. 田浩.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洪迈与《夷坚志》的民间性问题研究[D]. 叶静.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 郝永.浙江大学 2008
[3]《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 王志芳.山东大学 2007
[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 李冬梅.四川大学 2007
[5]作圣之功[D]. 高丽敏.复旦大学 2007
[6]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 杨世文.四川大学 2005
[7]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 李凯.四川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5619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往
一、朱子诗经学在中国大陆
二、朱子诗经学在中国台湾、香港
三、朱子诗经学日本
四、朱子诗经学在西方
第三节 本文的材料、概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课题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朱子诗经学中的民间立场形成动因
第一节 朱熹日常生活与民间渊源
第二节 朱子仕宦过程中的民间立场
一、推行“正经界”政策,让耕者有所耕
二、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劳者有所食
三、建立以社仓为基础的长效蠲赈机制,让饥荒有所赈
第三节 朱子诗经学民间立场形成的文化动因
一、热心读书:走向民间
二、苦心论辩:聚焦民间
三、平心体昧:融入民间
第三章 朱子诗经学中的民间质素开掘
第一节 直面《诗经》中的有形物质民俗
一、采撷采摘民俗
二、回放渔猎民俗生活
三、聚焦农耕民俗生活
四、妙取行旅民俗生活
五、追忆居住民俗生活
六、呈现饮食民俗生活
第二节 揭橥朱子《诗经》中的无形心意民俗
一、解码祭祖民俗生活
二、全息农耕祭祀民俗生活
第三节 展演朱子《诗经》中的行为社会民俗
一、还原恋爱民俗生活相
二、重现婚姻民俗生活
三、思慕家庭、家族民俗生活
第四章 朱子诗经阐释过程中的民间立场
第一节 随文释义中的民俗叙述
一、引用方言、俗语和街陌巷语来训释词意
二、阐发诗句的文化义
三、解释诗文创作的民俗土壤
第二节 诗艺评点中的民俗叙事
第三节 诗旨提炼中的民间立场
一、以人情说《诗》为理论点来批驳“美刺”说诗
二、有意识搭建民俗语境,使提炼的诗旨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场景
第四节 朱熹理想民间的诗性构建
一、取民以公
二、祭祀以雏
三、与民同乐
四、化民以理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诗经》国风与小雅对“家”的赞颂[J]. 刘全志. 衡水学院学报. 2011(06)
[2]试论民俗空间的基本特征[J]. 马惠玲. 中州学刊. 2011(05)
[3]论朱熹“淫诗”说的学术背景及内在理路[J]. 谢海林,周泉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4]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与朱氏《诗集传》的关系初探[J]. 佟艳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10)
[5]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J]. 林素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显与隐:宋代《诗》学论比兴[J]. 胡晓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7]朱熹《诗集传》与毛诗解诗歧异新析[J]. 裴云龙.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8]《诗经》中的燕飨民俗探讨[J]. 王修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9]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J]. 周宝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北美的宋代儒学和朱熹研究之演变:六十年回顾[J]. 田浩.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洪迈与《夷坚志》的民间性问题研究[D]. 叶静.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 郝永.浙江大学 2008
[3]《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 王志芳.山东大学 2007
[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 李冬梅.四川大学 2007
[5]作圣之功[D]. 高丽敏.复旦大学 2007
[6]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 杨世文.四川大学 2005
[7]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 李凯.四川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56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5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