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葛兰言《诗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9 19:19
  法国第三代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在西方人文学界影响巨大,他立足中国古代史,横跨宗教学与社会学,旁及民俗和神话,终生致力于以人类学眼光和综合史学方法进行汉学研究,在西方甚至日本汉学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取向日益向人类学、社会学靠拢,民俗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逐渐运用于古史研究,而葛兰言正是以文化人类学进行中国史研究的最早学者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这样一位对我国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古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先驱,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当代我国学者全面了解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误解,对其成果的深入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我国学界对于葛兰言的汉学研究了解的还远远不够。在当下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和典籍走向海外的大潮中,反观西方对中国文化和经典的研究,本课题对葛兰言《诗经》学的研究则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全面搜集和准确翻译葛兰言生平资料及《诗经》学全部的著述,以其《诗经》学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方面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其历史学与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方法论特点来展示葛兰言如何以《诗经》及其他官方文献中相似的事实一起来...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葛兰言的汉学渊源
    第一节 葛兰言的生平
    第二节 葛兰言著述总览
    第三节 葛兰言的学术谱系
        一、史学传统
        二、社会学传统
        三、汉学传统
    小结
第二章 葛兰言的《诗经》学与经学
    第一节 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历程
    第二节 葛兰言与儒家的《诗经》学
        一、发现“误读”
        二、理解“误读”
        三、利用“误读”
    小结
第三章 葛兰言的《诗经》起源研究
    第一节 借民族志资料探《诗经》起源
        一、葛兰言以前法国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二、立足于中国文明释读《诗经》
    第二节 《诗经》产生的社会环境
        一、再译《诗经》
        二、《诗经》起源于社会活动
    第三节 《诗经》产生的思想环境
        一、《诗经》创作与原始思维
        二、古汉语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诗经》与中国古代节日
    第一节 从《诗经》看古代节日变迁
        一、《诗经》与农时节律
        二、春天的节庆变迁
        三、冬天的节庆变迁
        四、歌谣与帝王神话
        本节小结
    第二节 《诗经》与节日信仰
        一、圣物崇拜
        二、土地崇拜
        三、祖先崇拜
    第三节 节日的社会功能
        一、节日与社会团结
        二、婚姻与社会团结
    第四节 节日信仰和节日功能的转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诗经》与古代婚姻俗制
    第一节 《诗经》与古代婚俗变迁
        一、《草虫》是首情歌
        二、农业规律与婚俗的形成
        三、民间与贵族的共有习俗
    第二节 《诗经》与古代婚制变迁
        一、从一夫一妻到姪娣陪嫁
        二、从姪娣陪嫁制到妻妾制
第六章 《诗经》与古代家庭仪礼
    第一节 古代婚礼与祭祖仪式
    第二节 古代出生仪礼与生死信仰
        一、出生仪式意义的变化
        二、出生仪式与家庭宗教制度
第七章 葛兰言《诗经》学的继承与影响
    第一节 葛兰言与法国《诗经》学
        一、《诗经》翻译:从散文形式到诗歌形式
        二、法国“诗经观”的发展
        三、葛兰言对《诗经》学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中西交汇处的葛兰言及其《诗经》学
        一、葛兰言与西方社会史学
        二、葛兰言与《诗经》研究
结语
附录
    1. 葛兰言的生平和学术年表
    2. 葛兰言著述一览
    3. 葛兰言1905-1907年在巴黎高师的借书记录
    4. 梯也尔基金会报告
    5. 葛兰言赴华考察申请信与沙畹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257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57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