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太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20:02
本文关键词:两汉太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两汉太学研究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论题,历来为研究者们所重视。本文从多学科视角来关照这一课题,撷取前人研究之精华,弥补其不足,以全面完整地呈现两汉太学的面貌。 文章共分七章。前四章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研究方法,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汉太学的校舍、发展阶段、专业设置和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详尽地考证和分析。 第五章分析太学师生籍贯,,由此透析当时的区域文化与区域教育,是本文的重点。文章认为:两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往往注重教育,因而人才辈出;人才辈出的地方,必然也是文化氛围浓厚、教育发达的地方,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具体而言,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师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原有文化中心区的发展仍然突出,其他地区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六章对太学与郡国学、私学的关系进行梳理,认为太学、郡国学、私学三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太学的号召性、郡国学的贯通性及私学的普及性,带来了两汉教育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第七章论述太学教育对于两汉社会的影响。文章认为,太学教育注重道德培养,谋道讲德使得太学师生对于社会政治怀有一种理想期待,然而由于现实的利禄之诱,持禄保位、营己治私、求势逐利等各种弊端层出不穷。太学的经学教育传播开来,深入人心,使得文化普及,但繁琐的解经,师法和家法的严格要求,使得太学师生的主体意识失落,信师是古而不知明义,最终落得皓首空归的悲剧命运。太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 太学 经学 博士 太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4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研究状况7-9
- 二、研究方法9-11
- 第一章 两汉太学与辟雍、明堂11-19
- 一、太学的渊源11-13
- 二、太学与辟雍13-16
- 三、太学与明堂16-19
- 第二章 两汉太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9-27
- 一、两汉太学的发展阶段19-24
- 二、两汉太学的特点24-27
- 第三章 两汉太学专业设置及其演变27-32
- 第四章 两汉太学管理32-40
- 一、博士管理32-34
- 二、太学生管理34-38
- 三、校园人际关系38-40
- 第五章 太学师生的区域分析40-54
- 一、太学博士的区域分析40-48
- 二、太学生的区域分析48-54
- 第六章 太学与郡国学、私学54-60
- 一、太学与郡国学54-57
- 二、太学与私学57-60
- 第七章 太学教育与两汉社会60-68
- 一、理想与现实:谋道讲德、持禄保位60-63
- 二、主体意识的失落:信师是古、皓首空归63-66
- 三、边缘性作用:太学教育对经济的影响66-68
- 余论68-71
- 一、太学精神68-69
- 二、高等教育的困境:学术与政治之间69-71
- 附一:西汉博士表71-76
- 附二:东汉博士表76-80
- 附三:西汉太学生表80-83
- 附四:东汉太学生表83-88
- 附五:两汉太学大事记88-90
- 参考资料90-96
- 后记9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晋文;胡小静;;汉代官学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发展[J];文化产业研究;201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2 禹平;汉代儒生的社会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伟;汉代太学生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2 秦小健;汉代太学教学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赵娟;中国大学校训的社会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苟奉山;两汉经学与两汉文教政策之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海涛;汉代私学教育及特点[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静;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两汉太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