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中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国学中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发布,对绿色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提出了节水与水资源化等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很多的关键技术措施在一般的工程中并不多见。结合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新规范和绿色建筑的要求,本课题以实际工程—中国国学中心为依托,以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为目标,综合分析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各项影响因素,从节水、节能以及水资源的利用三方面确定国学中心的给水排水设计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针对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与计算以及设计研究。施工图绘制主要涵盖了给水、消防和排水等系统的平面图和系统图;设计计算主要涵盖了给水、消防和排水等系统的水力计算;设计研究针对变配电室的废热利用技术、建筑中水回用系统以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需要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可以利用空气源热泵的原理对变配电室的废热加以回收利用,从而节省热水系统的热源的能耗;在建筑中水处理工艺中,膜生物法(MBR)与常规的生物接触氧化法相比较,虽然初期土建投资较高,但从整个投资回收期来看差别很小,并有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对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而言,在旱涝分明、降雨期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全面分析全年的降雨数据和月水量平衡,确定合适的雨水收集池的容积。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给水排水工程 设计说明 设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
- 1.2 绿色建筑的内涵8-9
- 1.3 绿色建筑节水节能与水资源化的主要技术措施9-11
- 1.3.1 节水措施9-10
- 1.3.2 节能措施10
- 1.3.3 中水处理回用10-11
- 1.3.4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11
- 1.4 设计与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1-12
- 1.4.1 设计与研究的内容11-12
- 1.4.2 设计与研究的意义12
- 1.5 设计与研究的路线12-14
- 1.5.1 设计的路线12-13
- 1.5.2 研究的路线13-14
- 第二章 工程简介14-17
- 2.1 项目背景14-15
- 2.2 工程概况15
- 2.3 设计文件和资料15-17
- 2.3.1 设计文件15-16
- 2.3.2 设计资料16-17
- 第三章 工程设计说明17-37
- 3.1 冷水给水系统17-23
- 3.1.1 系统概述17
- 3.1.2 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17-19
- 3.1.3 卫生间盥洗、厨房给水系统设计19-22
- 3.1.4 冲厕给水系统设计22-23
- 3.1.5 冷却塔补水给水系统设计23
- 3.1.6 灌溉冲洗给水系统设计23
- 3.2 热水给水系统23-27
- 3.2.1 设计小时耗热量及热水量计算23-24
- 3.2.2 热源的选择24
- 3.2.3 热水系统的设计24-27
- 3.3 消防给水系统27-34
- 3.3.1 消防水源27
- 3.3.2 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池27-28
- 3.3.3 室内消火栓系统28-29
- 3.3.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9-32
- 3.3.5 雨淋灭火系统32
- 3.3.6 水幕系统32
- 3.3.7 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32-33
- 3.3.8 气体灭火系统33-34
- 3.3.9 建筑灭火器34
- 3.3.10 室外消火栓及水泵接合器的设计34
- 3.4 生活排水系统34-35
- 3.4.1 室内污废水系统的计算34-35
- 3.4.2 通气管系统计算35
- 3.4.3 污水收集系统35
- 3.5 雨水排水系统35-37
- 3.5.1 设计参数35-36
- 3.5.2 汇水面积及立管计算36
- 3.5.3 室内雨水管道布置36
- 3.5.4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36-37
- 第四章 工程设计研究37-53
- 4.1 本章概要37
- 4.2 公共建筑变配电室废热利用技术的研究37-41
- 4.2.1 研究背景37
- 4.2.2 系统工作原理37-38
- 4.2.3 设计要点38-40
- 4.2.4 小结与讨论40-41
- 4.3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研究41-47
- 4.3.1 概述41
- 4.3.2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41-42
- 4.3.3 以国学中心为例的中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研究42-47
- 4.3.4 小结与讨论47
- 4.4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研究47-53
- 4.4.1 概述47-48
- 4.4.2 雨水的收集系统48
- 4.4.3 初期弃流量的确定48-49
- 4.4.4 雨水收集池与水量平衡49-51
- 4.4.5 雨水处理工艺51-52
- 4.4.6 效益分析52
- 4.4.7 小结与讨论52-53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3-55
- 5.1 结论53
- 5.2 建议53-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会成;新型中水处理循环应用系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3期
2 姬鹏;;中水处理工艺分析与改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30期
3 付婉霞,冯萃敏;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用于中水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J];给水排水;2002年08期
4 李显峰;大连雅景华庭中水处理设计体会[J];房材与应用;2003年01期
5 赵亮;刘怀胜;马红刚;;中水处理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动力;2009年01期
6 张永哲;张静;;建筑中水处理工艺浅谈[J];内蒙古水利;2009年03期
7 周金全;;中水处理回用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9年09期
8 张明;王鑫;;西门子PLC在中水处理中的应用[J];电气工程应用;2011年01期
9 朱伟伟;张春恒;;建筑中应用的中水处理技术[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唐冰;;北京理工大学中水处理站设计[J];给水排水;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钟杰;宋俊峰;;简述速分技术在中水处理中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李向军;;中水处理工艺工程实例介绍[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颖;曹文;王卫军;孙友峰;汤萌萌;;中水处理站MBR池设计细节简介[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浩玺;贾振民;;生物炭-臭氧技术在中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一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向军;;MBR中水处理工艺介绍及应用[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凯;科技扮靓和谐家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王斗天 贾少强 通讯员 朱首庆 实习生 曾文娟;我市首个生物膜技术中水处理站投入使用[N];深圳商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毅;北京东城区:四公园一年节水10万吨[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通讯员 申军平;污水里“抠”出的双效益[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郭智生;中水处理工程为何“吃不饱”?[N];威海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守敏;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环境设计[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7 郭瑞芳 本报记者 张会斌;节能降耗提升“华龙”贡献率[N];辽宁日报;2007年
8 记者 牟明善;城区3条河道10月完成截污整治[N];济南日报;2006年
9 ;勇挑重担,节能减排取得重大突破[N];济南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徐小` 邵艺 记者 解悦;空调新技术—— 喝污水,吐暖气[N];南京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维杨;中水处理对两种园林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2 杨飞;高校中水回用系统优化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郭金鑫;中国国学中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苏乐军;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李海鹏;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校园中水处理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商文霞;电厂中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7 王宝利;高校校园节能系统及管理方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8 李欣;屋面雨水和小区中水处理以及回用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国学中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