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集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00:49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元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典籍,其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先哲时俊对于《诗经》文化有着精彩的解读,因而,深入挖掘《诗经》中隐涵的采集文化,以采集文化的视角阐释《诗经》中的相关诗歌,并再现《诗经》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这可以完善对于《诗经》采集、渔猎、农业等三个从生产方式方面着眼的文化解读,以更好的理解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达到文化理解与认同的高度。《诗经》的文化品性是对于《诗经》进行文化解读的前提,而《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诗经与中国文化》、《诗经的文化精神》等则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具有示范性的作用。“《诗经》与采集文化”、“《诗经》与植物文化”、“《诗经》与植物名物”、“《诗经》与考古”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是进行“《诗经》采集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认识到《诗经》中所蕴涵的文化的信息不会局限于诗歌所产生的时期,而是包含此前的人类文化积淀,也即《诗经》时代是立足于西周春秋时期,以之作为基点的,而在对某些具体内容进行辨析时,又会有一些对于夏代、商代文化的追溯。而正是因为认识...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诗经》的文化品性及论题的提出
一、《诗经》的文化品性
二、对《诗经》的文化解读
三、论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
一、《诗经》与《诗经》时代
二、采集与采集文化
三、《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与植物名目
第一章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第一节 采集文化
一、以采集经济为中心
二、采集文化与农业起源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农业种植相对发达
二、与采集相关的因素与状况
三、采集生产相对重要
第三节 采集生产存留在《诗经》中的旁证与内证
一、妇女地位
二、“就食定居”
三、土地开垦与轮作
四、“采集的农业”
第二章 个体生存:《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物质追求
第一节 衣
一、皮毛
二、葛
三、麻
四、蚕、桑(柘、柞)、丝
第二节 食
一、菜
二、果
三、虫
第三节 住与行
一、住
二、行
第三章 社会生活:《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文化底蕴
第一节 原始思维的野性与美丽
一、万物有灵的思维
二、交感巫术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崇拜的庄严与神圣
一、生殖崇拜的折射
二、图腾崇拜的印痕
第三节 民俗风情的朴野与烂漫
一、祭祀民俗
二、婚嫁风情
三、祭祀与爱情的馨香品味
第四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温婉的意象抒情
一、比、兴的突出运用
二、缠绵、婉约的抒情
三、重章叠句的吟唱
第二节 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视阈
一、槲寄生与寄生草
二、《雅歌》与《国风》
三、《万叶集》与《诗经》
第五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承传与流变
第一节 源流有自
一、上古歌谣与逸诗等
二、《尚书》与《周易》
三、神话与《山海经》
第二节 流传与演变概说
一、题材与主题
二、突破与发展
第三节 遗音与流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个案考察
一、《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二、《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金文看虢国女贵族的称谓[J]. 李清丽,乔红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2]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 胡小梅,张必弦,朱延明,来永才,李炜,李琬,毕影东,肖佳磊,齐宁,林红,刘广阳,杨雪峰,刘丽艳,张俐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3]《诗经》“葛藟”考辨[J]. 孙秀华,廖群. 船山学刊. 2011(03)
[4]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J]. 孙秀华,廖群. 理论学刊. 2011(04)
[5]西安地区先秦时期农业的产生与发展[J]. 王锋钧. 农业考古. 2011(01)
[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J]. 侯旭东. 历史研究. 2010(05)
[7]服饰源于图腾说[J]. 张志春,张影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8]不同脱胶方法对野生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J]. 毛炜坤,华坚.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2)
[9]释“薅”[J]. 杨成. 古今农业. 2010(01)
[10]《诗经》采摘诗之文化探究[J]. 杨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0)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 渠红岩.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 吕华亮.山东大学 2008
[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D]. 石志鸟.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 陈雪香.山东大学 2007
[5]《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 王志芳.山东大学 2007
[6]《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D]. 王锦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5
[7]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 谭宏姣.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先唐采摘诗歌研究[D]. 陈波玲.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诗经》中植物意象的想象方式[D]. 常苏美.华侨大学 2011
[3]《万叶集》中前四位的花[D]. 尹宁宁.四川外语学院 2010
[4]《诗经》在美国的传播[D]. 李康.山东大学 2009
[5]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D]. 赵敏.山东大学 2009
[6]《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 邱美.苏州大学 2008
[7]《诗经》植物起兴研究[D]. 胡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7
[8]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分布及其变迁[D]. 王华梅.陕西师范大学 2007
[9]《诗经》生命意识及相关兴象系列初探[D]. 张虹.西北大学 2006
[10]《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D]. 齐慎.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14510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诗经》的文化品性及论题的提出
一、《诗经》的文化品性
二、对《诗经》的文化解读
三、论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
一、《诗经》与《诗经》时代
二、采集与采集文化
三、《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与植物名目
第一章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第一节 采集文化
一、以采集经济为中心
二、采集文化与农业起源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农业种植相对发达
二、与采集相关的因素与状况
三、采集生产相对重要
第三节 采集生产存留在《诗经》中的旁证与内证
一、妇女地位
二、“就食定居”
三、土地开垦与轮作
四、“采集的农业”
第二章 个体生存:《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物质追求
第一节 衣
一、皮毛
二、葛
三、麻
四、蚕、桑(柘、柞)、丝
第二节 食
一、菜
二、果
三、虫
第三节 住与行
一、住
二、行
第三章 社会生活:《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文化底蕴
第一节 原始思维的野性与美丽
一、万物有灵的思维
二、交感巫术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崇拜的庄严与神圣
一、生殖崇拜的折射
二、图腾崇拜的印痕
第三节 民俗风情的朴野与烂漫
一、祭祀民俗
二、婚嫁风情
三、祭祀与爱情的馨香品味
第四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温婉的意象抒情
一、比、兴的突出运用
二、缠绵、婉约的抒情
三、重章叠句的吟唱
第二节 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视阈
一、槲寄生与寄生草
二、《雅歌》与《国风》
三、《万叶集》与《诗经》
第五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承传与流变
第一节 源流有自
一、上古歌谣与逸诗等
二、《尚书》与《周易》
三、神话与《山海经》
第二节 流传与演变概说
一、题材与主题
二、突破与发展
第三节 遗音与流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个案考察
一、《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二、《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金文看虢国女贵族的称谓[J]. 李清丽,乔红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2]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 胡小梅,张必弦,朱延明,来永才,李炜,李琬,毕影东,肖佳磊,齐宁,林红,刘广阳,杨雪峰,刘丽艳,张俐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3]《诗经》“葛藟”考辨[J]. 孙秀华,廖群. 船山学刊. 2011(03)
[4]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J]. 孙秀华,廖群. 理论学刊. 2011(04)
[5]西安地区先秦时期农业的产生与发展[J]. 王锋钧. 农业考古. 2011(01)
[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J]. 侯旭东. 历史研究. 2010(05)
[7]服饰源于图腾说[J]. 张志春,张影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8]不同脱胶方法对野生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J]. 毛炜坤,华坚.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2)
[9]释“薅”[J]. 杨成. 古今农业. 2010(01)
[10]《诗经》采摘诗之文化探究[J]. 杨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0)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 渠红岩.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 吕华亮.山东大学 2008
[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D]. 石志鸟.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 陈雪香.山东大学 2007
[5]《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 王志芳.山东大学 2007
[6]《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D]. 王锦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5
[7]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 谭宏姣.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先唐采摘诗歌研究[D]. 陈波玲.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诗经》中植物意象的想象方式[D]. 常苏美.华侨大学 2011
[3]《万叶集》中前四位的花[D]. 尹宁宁.四川外语学院 2010
[4]《诗经》在美国的传播[D]. 李康.山东大学 2009
[5]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D]. 赵敏.山东大学 2009
[6]《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 邱美.苏州大学 2008
[7]《诗经》植物起兴研究[D]. 胡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7
[8]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分布及其变迁[D]. 王华梅.陕西师范大学 2007
[9]《诗经》生命意识及相关兴象系列初探[D]. 张虹.西北大学 2006
[10]《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D]. 齐慎.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14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1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