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

发布时间:2017-04-28 06:09

  本文关键词: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乡土志书是晚清政府为实施乡土教育,培养儿童忠君爱国思想而开始大规模编纂的小学乡土教材。1905年清朝学部颁布《乡土志例目》并下发到各地,之后的几年里,全国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地编纂乡土志书的高潮。到民国初年,这一教材形式得以延续存在,并且逐渐由学堂扩展到整个社会,演变成供社会各部门工作人员参考学习的公共性教材。目前,学界统计到的现存乡土志书当在600种以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即试图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梳理,以大体上反映和呈现清末民初乡土志书集中编纂时期的主要面貌,并分析它出版印行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探讨它的文献史料价值,展现它对于儿童培养、学科发展、地方教育和经济开发的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四部分,计4万余字。 导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范围,总结前人已取得的成果,概括文章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清末民初的十多年是乡土志书编纂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范围所在。之前的研究成果多是在与方志的对比中取得的,而对其作为小学教科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即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一章乡土志书的大规模编纂。从阐述乡土志书产生的背景开始,分析了其政策的出台、各地编写、审查制度,以及进入民国后发展的主要特色。乡土教育的实施和乡土志书的大规模编纂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受到中国传统方志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晚清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不仅有地方官员、士绅、教师等的积极参与,很多社会机构、报刊媒体也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来,涌现出诸如国学保存会这样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土教育最为有力之社会团体。到民国时期,政府仍然支持乡土教育,促进了乡土志书和乡土教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分析乡土志书作为教科书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涉及到体例风貌、编写特色、思想内容等各方面。从总体上说,乡土志书的编写水平虽然参次不齐,但其多数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它作为小学教材的鲜明特色。相当一部分乡土志书在《乡土志例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类目设置更能满足地方教学的需要,并且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课目体或章节体。在内容选择和编写方法上,一些编纂者已经考虑到要方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习得。他们采用了歌谣、游记、图表、插图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注意到乡土志书出版的装帧和广告宣传,以扩大影响力,更好的促进当地乡土教育的发展。这在客观上适应了教科书发展的潮流。在满足政府教育宗旨的前提之下,其思想内容体现出多元价值取向,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呈现出新旧杂糅的局面。 第三章阐述乡土志书的编纂意义,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影响。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启蒙儿童思想,传播社会新知,深深影响了一代学人。在进一步塑造人们乡土观念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教学的完善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期,伴随着乡土志书逐渐演化为带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乡土文献的总称,它对于保留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和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认识和利用。
【关键词】:清末民初 乡土志书 乡土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导言12-15
  • 第一章 乡土志书的大规模纂修15-26
  • 第一节 基本语境分析15-18
  • 一、爱国主义史学兴起15-16
  • 二、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16
  • 三、日本经验的引介16-17
  • 四、清末教育改革17-18
  • 第二节 政策的形成与实施18-26
  • 一、《例目》颁布与各地编写18-21
  • 二、清朝学部审批21-23
  • 三、民国政府鼓励乡土教育23-26
  • 第二章 作为教科书的特点分析26-44
  • 第一节 乡土志书的体例风貌26-30
  • 一、类目设置的创新26-28
  • 二、编纂体例的运用28-30
  • 第二节 乡土志书的编写特色30-34
  • 一、编写方法的利用30-31
  • 二、语言风格及其他表现形式31-34
  • 第三节 市场化趋向的出现及其特点34-38
  • 一、出版状况34-35
  • 二、市场化特色35-38
  • 第四节 思想内容及价值取向38-44
  • 一、宣扬爱乡爱国38-39
  • 二、培养民族感情39-40
  • 三、传统道德与社会开化40-41
  • 四、彰显时代思潮41-44
  • 第三章 乡土志书的编纂意义及其影响44-54
  • 第一节 对儿童的教育意义44-46
  • 一、传授社会知识44-45
  • 二、启蒙儿童思想45-46
  • 第二节 对学科发展的影响46-48
  • 一、促进学科教学规范化46-48
  • 二、利于职业教育48
  • 第三节 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48-51
  • 一、补史之缺,,纠史之谬48-50
  • 二、珍贵的边疆史料价值50-51
  • 第四节 对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51-54
  • 一、挖掘乡土资源51-52
  • 二、发展社会教育52-54
  • 参考文献54-56
  • 后记5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彩玉;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2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