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11-10 07:4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厚实、充满智慧,同时也承载着负担。中国的传统文化已形成了一些理论和非理论化的精神成果,主要指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其核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儒道两学思想,讲究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是典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人的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相违接的一个连续传统,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的不是以“现代”反对“传统”,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机制内输入新的物质使其吐故纳新,在生成新的文化机制的同时不断扩充和增加张力,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一种精神气质和伦理导因。也即是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整合,而是系统改造,即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是传统文化之中哪些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东西以及如何发挥这些积极因责的引导作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重建的困难在于:既要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凭借它的精神动因对人的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又要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之与时俱进。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一不小心地割舍传统就会导致传统的毁灭和断裂,失去文化认同和创新的基础。所以,中国...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本选题的意义
三、创新点
四、论文研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理论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说及其人与文化的关系
1.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说
1.1.2 人与文化的关系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2 人的现代化关涉的一般理论
2.1 人的现代化的概述
2.1.1 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2.1.2 人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2.2 我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2.2.1 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2.2.2 我国人的现代化现状透视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
3.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3.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的才智素质
3.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展人的品行素质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善人的交往观念
3.2.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
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行为现代化
3.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变个人行为
3.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人的社会交往更加和谐
4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素质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1.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心理意识的消极影响
4.1.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
4.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能力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
4.2.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实践能力的消极影响
4.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4.3.1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
4.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僵化,阻碍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4.3.3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功利,难以对人的现代化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
5 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
5.1 建立“新”文化体系,营造现代人的文化氛围
5.1.1 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5.1.2 坚持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5.1.3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5.2 明确“新”文化内涵,完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结构
5.2.1 物质文化:致力于人的物质利益的实现
5.2.2 精神文化:注重现代化人的品格的塑造
5.2.3 制度文化:着力培养人的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
5.3 重视“新”文化教育,增强对人的现代化的熏陶
5.3.1 个人: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5.3.2 家庭:树立榜样,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5.3.3 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5.3.4 社会:建立倾注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人的社会化到人的现代化[J]. 邓和平.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03)
[2]人的现代化:意义和特征——兼论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J]. 李泳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5)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杨明,吴翠丽.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2)
[4]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特征[J]. 雷育莲,黄庆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J]. 丁原明. 孔子研究. 2004(04)
[6]人格创新与社会进步[J]. 晁乐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3)
[7]人格两极性与人的现代化[J]. 王建平. 唐都学刊. 2004(01)
[8]社会的现代化与国民人格现状的思考[J]. 潘振云. 学习论坛. 2003(12)
[9]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的人格化效应[J]. 叶南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J]. 王忠武. 文史哲. 2002(05)
硕士论文
[1]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 李金侠.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6859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本选题的意义
三、创新点
四、论文研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理论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说及其人与文化的关系
1.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说
1.1.2 人与文化的关系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2 人的现代化关涉的一般理论
2.1 人的现代化的概述
2.1.1 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2.1.2 人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2.2 我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2.2.1 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2.2.2 我国人的现代化现状透视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
3.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3.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的才智素质
3.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展人的品行素质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善人的交往观念
3.2.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
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行为现代化
3.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变个人行为
3.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人的社会交往更加和谐
4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素质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1.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心理意识的消极影响
4.1.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
4.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能力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4.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
4.2.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实践能力的消极影响
4.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4.3.1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
4.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僵化,阻碍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4.3.3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功利,难以对人的现代化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
5 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
5.1 建立“新”文化体系,营造现代人的文化氛围
5.1.1 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5.1.2 坚持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5.1.3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5.2 明确“新”文化内涵,完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结构
5.2.1 物质文化:致力于人的物质利益的实现
5.2.2 精神文化:注重现代化人的品格的塑造
5.2.3 制度文化:着力培养人的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
5.3 重视“新”文化教育,增强对人的现代化的熏陶
5.3.1 个人: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5.3.2 家庭:树立榜样,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5.3.3 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5.3.4 社会:建立倾注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人的社会化到人的现代化[J]. 邓和平.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03)
[2]人的现代化:意义和特征——兼论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J]. 李泳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5)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杨明,吴翠丽.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2)
[4]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特征[J]. 雷育莲,黄庆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J]. 丁原明. 孔子研究. 2004(04)
[6]人格创新与社会进步[J]. 晁乐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3)
[7]人格两极性与人的现代化[J]. 王建平. 唐都学刊. 2004(01)
[8]社会的现代化与国民人格现状的思考[J]. 潘振云. 学习论坛. 2003(12)
[9]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的人格化效应[J]. 叶南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J]. 王忠武. 文史哲. 2002(05)
硕士论文
[1]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 李金侠.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6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8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