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19:40
《诗经·国风》作为采自先秦各地的民间歌谣,以其民俗风习之别呈现出各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吕氏春秋·音初》将上古歌谣分为四方之音,本文拟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对以二《南》和《陈风》为代表的南土《国风》整体观照,以地理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探讨南方之音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共分四部分尝试对南土《国风》进行文化还原式的探索。第一部分总论了周代南土地域文化生态。在阐释西周四土政治地理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西周以成周居天下之中的地缘政治思维,考证史料所见周代南土疆域,论证了《陈风》与二《南》的文化相似性,将《陈风》归入历来学界所持仅限二《南》的南音,勾稽了南土《国风》的文化面貌。第二部分探析了二《南》的地域文化。通过爬梳二《南》释名与释地的考证文献,辩证其居于北抵黄河、南及江汉的地域指涉。受周礼南化的影响,二《南》在宗法制社会下呈现出婚恋诗以庙见成妇礼为核心的特色,祀事诗中宗庙祭祖也彰显德性清穆。同时,孕育二《南》的南方文化,也使其在巴蜀、荆楚复合文化特质的影响下,表现出婚恋诗中对偶婚制的遗留,祀事诗中以情为介质的楚族群祭祀特色,咒誓诗中原始巫术遗存,以及氏族社会多图腾崇拜的特征。第三部分探析了《陈风》的地域文...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周代南土区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经》“二南”与巴楚文学传统[J]. 何易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2]《诗经·二南》中的巴地民歌文化考论[J]. 陈国志. 四川戏剧. 2015(12)
[3]《诗经》“二南”对西周礼乐精神的传达——以出土文献为参照[J]. 徐正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03)
[4]《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J]. 黎慧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3)
[5]从《诗经》“二南”看汉水上游与秦楚、巴蜀文化的关系[J]. 桂珍明,杨名,张丽娜. 鄂州大学学报. 2014(06)
[6]《诗》二南再考论[J]. 刘娟. 中国文化研究. 2013(03)
[7]论西周时期的“南国”[J]. 朱凤瀚. 历史研究. 2013(04)
[8]《诗经》四言体成因蠡测[J]. 韩高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9]《诗经》中的“南土”诗歌与毛传郑笺的文化指向[J].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J]. 杨延. 美与时代(下). 2010(12)
硕士论文
[1]先秦楚地诗歌研究[D]. 杨潇沂.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D]. 赵璐.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诗经·陈风》研究[D]. 张雪婧.江南大学 2009
[4]《诗经·二南》研究[D]. 李昌礼.贵州大学 2008
[5]《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D]. 郑丽娟.河南大学 2007
[6]《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D]. 李勇五.山西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1057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周代南土区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经》“二南”与巴楚文学传统[J]. 何易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2]《诗经·二南》中的巴地民歌文化考论[J]. 陈国志. 四川戏剧. 2015(12)
[3]《诗经》“二南”对西周礼乐精神的传达——以出土文献为参照[J]. 徐正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03)
[4]《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J]. 黎慧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3)
[5]从《诗经》“二南”看汉水上游与秦楚、巴蜀文化的关系[J]. 桂珍明,杨名,张丽娜. 鄂州大学学报. 2014(06)
[6]《诗》二南再考论[J]. 刘娟. 中国文化研究. 2013(03)
[7]论西周时期的“南国”[J]. 朱凤瀚. 历史研究. 2013(04)
[8]《诗经》四言体成因蠡测[J]. 韩高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9]《诗经》中的“南土”诗歌与毛传郑笺的文化指向[J].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J]. 杨延. 美与时代(下). 2010(12)
硕士论文
[1]先秦楚地诗歌研究[D]. 杨潇沂.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D]. 赵璐.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诗经·陈风》研究[D]. 张雪婧.江南大学 2009
[4]《诗经·二南》研究[D]. 李昌礼.贵州大学 2008
[5]《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D]. 郑丽娟.河南大学 2007
[6]《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D]. 李勇五.山西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1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611057.html